促记网 > 杂谈 > 正文

​1986年,国家为什么要启动863计划,成果如何?

2023-12-10 08:46 来源:促记网 点击:

1986年,国家为什么要启动863计划,成果如何?

1986年3月,中央采纳了四位科学家的建议,作出了一项意义重大而深远的决策:批准实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这个计划,后来被人们称为“863”计划,它旨在选择几个重要的高技术领域,跟踪国际水平,缩小与国外的差距,力争在我国有优势的领域中有所突破。

从此,数以万计的科技工作者汇集在这面发展中国高科技的大旗下,顽强拼搏,勇攀高峰,在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新材料等7大领域(1996年又增加了海洋技术领域)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根据不完全统计,1986年到2001年,863计划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达 305 亿左右 , 成果转化后生产的产品销售额达 59315 亿元。

再把时间线拉得更长,今天让中国人骄傲的高性能计算机、第三代移动通信、北斗、深海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天地观测系统、海洋观测与探测、新一代核反应堆、超级杂交水稻、抗虫棉、基因工程药物、新材料等一大批世界公认的高技术都受益于“863计划”。

不过,说到863计划的背景和出台,还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建国以来,中国独自掌握了两弹一星,掌握了杂交水稻,率先研制出胰岛素,但总的来说,这些仍然只是点的成就,中国的科学技术要进步,需要国家制定总体的发展规划,从而达到面的革命。

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前沿孕育着一系列重大的突破,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等各种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群迅速崛起,为人类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和变化。

高技术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当时,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投入人力物力,加入到争夺高技术的队列中去。 1983年,美国开始实施“星球大战”计划。随后,欧洲启动“尤里卡”计划,日本也制定了“今后十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等。谁抢占了高技术,就意味着谁抢占了未来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发展高技术,成为许多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个发展高技术的浪潮。

在国际技术形势风起云涌之际,中国该怎么办,当时主要有两种声音。

一种意见认为,当时中国还很不发达,发展该有轻重缓急,没有余力投入大笔资金去砸高技术,可以先搞一些短期见效的项目,等其他国家搞出来,我们也有了经济实力,就可以直接利用他国的成果。

另一种意见是,谁能把握住高技术领域的发展方向,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所以我国应该拥有自己的高技术,才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持这种意见的,以老一辈科学家为代表,他们深知,真正的高技术,是永远不可能用钱能买来的,若在这波发展浪潮中掉队,再想赶上就得花费数倍乃至数十倍的精力。

对于采取何种意见,国防科工委也召开了数次会议,但都无法统一,形成不了实质性方案。目睹这种情形,主张自主发展高技术的科学家们非常着急,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等几人一起商议,想要找出解决办法。

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权威,王大珩和陈芳允都参加过“两弹一星”研制工作。几位科学家达成共识:中国不能再沉寂下去了。

但是要通过会议解决争议,过程过于漫长,为了抓紧时间,王大珩提出:不如干脆直接给邓小平同志写封信吧!

就这样,王大珩等4位科学家经过逐字逐句地推敲,在1986年2月写成了《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其中讲明了对发展我国高技术的看法,并提出:高科技发展事关国际上的国力竞争,中国不能置身事外。我们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技术。要能在所涉及领域的“国际俱乐部”里占有一席之地。

建议书写好了,接下来还有另一个问题:如何尽快将它送到邓小平手中。如果按流程一级一级上报,以邓小平事务之繁忙,等建议书进入他视线,不知还要等多久。

为抓紧时间,王大珩想到了一个办法,托熟悉的人设法直接将信呈交给邓小平,也就是俗称的“走后门”。

四位科学家的信,很快就顺利送达邓小平手中,并受到高度重视。

3月5日,邓小平亲笔作出批示:“这个建议十分重要,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供决策。”他强调: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

这个批示,是个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决策。从此,中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为了让这一计划切实可行,将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在此后半年时间里,中央组织200多位专家,研究部署高技术发展的战略。

经过三轮极为严格的科学和技术论证后,1986年10月,中央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由于科学家的建议和邓小平对建议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作出的,这个宏伟的计划被命名为“863计划”。

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从当时国情出发,我国在较长时期内,还没有条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全面大规模发展高技术,无法与发达国家开战争夺高技术优势的全面竞争。因此,863计划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务实”,它提出的一个方针是“有限目标,突出重点”,选择了生物、信息、航天、饥荒、自动化、能源、新材料等七个技术领域的15个主题项目作为研发重点,1996年又增加了海洋技术领域。

它希望通过15年的努力,力争达到如下总体目标:

集中少部分精干的科技力量,在所选择的领域积极跟踪国际发展前沿,努力创新,缩小同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力争有所突破,并带动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造就一批新一代高科技人才,为未来形成高技术产业准备条件,为20世纪末特别是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和国家安全创造条件。

1988年8月,邓小平又亲笔为863计划题词:“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中国宏伟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就这样坚定地开始实施了。

效果如何,仅以计划实施15年后,即1986年到2001年的数据为例。

863计划在六个领域 , 设立了 230 个方向 , 以相对少的经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863 计划项目的科研转化 , 带来了很高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 它先后组建了 25 个研究开发中心、实验室和中试线 ; 成果产业化基地共 51 个 。

再看看几个主要领域的一些例子。

在生物领域,推广种植两系杂交水稻、抗虫棉和抗病小麦,产生了大约37亿元的社会效益。1996年底,我国现代生物技术产品的销售额达到114亿元。2000年,销售额近200亿元。

在新材料领域,在中山建成了氢镍电池基地,带动形成了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的产业群。

机器人领域的成果更加显著。80年代以前,中国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水平大致比国外落后25年以上,全国还没有一台示教再现式关节型机器人产品问世,更谈不上生产应用。而在国外,八十年代全球范围内的工业机器人总数正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已经提出了将机器人应用到军用领域的目标。

863计划的实施。让中国在不到 10年的时间之内 ,先后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7种工业机器人系列产品,并小批试产,完成了100多项机器人应用工程,开发了102种特种机器人,建立了10个机器人研发中心和 22个机器人产业化基地。

这个战略目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既适应了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也适应了国家需求,是相当成功的。

863计划,使我国在生物工程药物、通信设备、高性能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平台、人工晶体、光电子材料与器材等国际高技术竞争的热点领域 , 具有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生长点和源头。

回望当年,在80年代,物质还比较匮乏,方方面面都需要钱。科研人员地位不高,国家经济实力不强,几位科学家能递交这个报告,既需要对国际技术发展的准确把握,也需要极大的勇气。

在国家层面,果断批准并决策实行,需要更高格局的高瞻远瞩。在国家财政不充裕的情况下,能为863计划拨款100亿,是非常不容易的。

要知道,当时是83年,粮票尚未完全取消,那一年全国财政总支出才2000亿元左右。几位科学家在建议书里,只提出要一到两个亿,就这样,还怕给中央出难题,在信中他们这么写道:

我们寄希望于能从国家节约中的一部分来支持这项费用(例如少进口一些小轿车或者减少运输包装损耗)。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因事关我国今后国际地位和进入21世纪后在经济国防方面能否进入世界前列的问题,特此报告。

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中央批的专款竟是100个亿。在事关我国今后国际地位,和进入21世纪后在经济国防方面能否进入世界前列的问题上——“涉及国力竞争,牵涉到国家命运的钱就不得不花”。

“吃水不忘挖井人”,当享受着今天的科技繁荣时,我们要致敬小平同志的果断决策,也不能忘了这份报告的起草人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4位科学家。863计划的酝酿和出台,是为未来布局,是科教兴国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为中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863计划的成功实施,充分证明了这一战略决策的及时性和正确性,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决策思想更加显示出其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