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记网 > 杂谈 > 正文

​《真正男子汉》里的老班长牺牲!袁弘、刘昊然、王宝强挥泪告别

2023-12-10 00:33 来源:促记网 点击:

《真正男子汉》里的老班长牺牲!袁弘、刘昊然、王宝强挥泪告别

“这怎么煎的?拿个铁锹?”刘昊然一边问,一边歪着脑袋看班长杨树朋用步兵铲煎鸡蛋。鸡蛋滋滋冒着香味儿,刘昊然看得手痒痒,杨班长把铁锹递给他,手把手教他。刘昊然信心满满,一个帅气地抖腕后,鸡蛋稳稳地飞了出去……

这是2015年5月,湖南卫视军营体验真人秀节目《真正男子汉》中的一幕。拍摄期间,张丰毅、王宝强、袁弘、刘昊然等一众明星,深入军营内部,体验军旅生活。这天,他们去户外草原训练,午饭时,班长杨树朋露了一手“铁锹煎鸡蛋”。

彼时,天空很蓝,阳光很暖,笑声很大。

节目里,杨树朋出镜不到三分钟,人们甚至没有看清这个憨厚小伙的样子。14个月后,当电视荧幕给了他特写,我们看清他的样子时,却是通过一张大大的黑白照片。伴随而来的,是杨树朋在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为国捐躯的消息。

杨树朋的人生,永远定格在了2016年7月11日。

正如《英雄回家》里所唱:

“那片战火离着我们多远啊,勇敢的孩子却都要去天涯,你说不用害怕,你说很快回家,这次回来了却盖着国旗呀......”

回顾他短暂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维和英雄杨树朋是“真正男子汉”。

01 “我要当炮手”

1983年,一个小男孩降生在山东莱芜的一处普通农户家。33年后,这个小男孩成了“莱芜的骄傲”,他就是杨树朋。

2001年,在县城打工的杨树朋看到武装部来县里征兵,刚满18岁的他报名参军,入伍后被分到了拥有“红色基因”的杨根思部队。新兵下连,看到列装整齐的步兵车,杨树朋被扑面而来的肃穆感震撼。

“我要当炮兵”,他认真地对班长说。

杨树朋心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炮手,军事能力和理论知识是并重的。自己文化水平不高,未来的路,可谓困难重重。这时,他想起老班长杨根思曾说过:

“我们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我们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对,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于是,杨树朋见缝插针地学习理论,把业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训练时,在闭塞狭小的炮塔里,一坐就是两个钟头。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入伍第二年,他顺利通过了一级射手考核,凭借着“三不精神”,他的人生像开了挂一样向前冲。

入伍第三年,成为 “特级射手”。

被5次评为“优秀士官”,开创了一分钟击发55次,命中52次的纪录,至今仍是该纪录的保持者。

连续10年,被表彰为“神炮手”。

他常对战友说:咱们是时刻准备上战场的战士,本事孬了可不行!

杨树朋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为得就是随时可以胜任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

2003年,河南兰考发生特大洪水,杨树朋和战友第一时间赶赴前线,一直奋战到洪水退去;

2007年,河南宝丰县发生了一起持枪杀人案件,杨树朋临危受命,首发击中目标,立二等功;

2008年,汶川地震,杨树朋随部队奔赴抗震救灾一线,在艰苦的环境里,整整坚持了78天;

入伍15年来,杨树朋参与军事任务40多次,在他心里,一直以老班长杨根思为榜样,他说:“当兵,就得当老班长那样的好兵,就要随时准备奉献一切。”

02 “既然选择了军营,就不会畏惧风雨”

2015年9月,国家组建南苏丹维和步兵营。杨树朋瞒着家人偷偷递交了请战书。

距离退伍只剩一年了,为什么还要以身犯险,出国维和?

杨树朋有自己的打算,他说:趁着没退伍,成为一名维和战士为国效力,是给军旅生涯划一个圆满的句号。

这句话背后,是杨树朋对部队和祖国深深的眷恋。

出征前,他心知此次维和,形势险峻,但他依然毫不犹豫地远赴他乡,游走在生死之间。

执行维和任务的每一天,战士们都很小心,但意外还是发生了。

2016年7月10日,南苏丹爆发激烈交战,本来不用参加任务的杨树朋主动请缨:“我是一名15年的老兵、11年的老党员,在这个节骨眼上,我必须要上。”

这次交火位置逼近哨位,在枪林弹雨的生死线上,杨树朋坚守了11个小时。忽然,一枚火箭弹击中了他所乘坐的105号步战车,车顶被炸出一个洞,火舌和黑烟瞬间吞噬了车厢。

正在炮塔执行警戒射击任务的杨树朋身受重伤,但他自始至终没有掉过一滴眼泪,没有叫过一声疼。

7月11号凌晨4点,杨树朋伤势转危,弥留之际,听到战友说起家人,钢铁战士杨树朋流下了一滴眼泪后,便溘然长逝。

这个自称15年的老兵,其实只有33岁。牺牲时,距离他退伍返乡,与妻儿团聚,不到五个月的时间。

杨树朋带着对亲人的万般不舍,走出了时间。然而在几千里外,妻子邹丽娜却在时间中煎熬着,渡秒如年。

10号中午,杨树朋家人接到部队电话,得知他受伤了。随后,邹丽娜给杨树朋的几个战友发了信息,但没人回复。直到晚上11点半,收到了一条信息,只有五个字:“嫂子,对不起。”

11号下午4点半左右,邹丽娜从新闻上得知了丈夫牺牲的消息。

邹丽娜不相信丈夫就这么走了,她用QQ给杨树朋发去了信息: “老公你是不是只是受伤了没牺牲?都是骗人的对么?”

那一刻,呆坐在电脑前的她,多么希望对话框上出现“对方正在输入”这几个字。

翻看着前几天的聊天记录,都是杨树朋写下的“放心”两字。身处险地的维和战士,奋战在离死亡那么近的战场上,他们的家人,真正“放心”的能有几个?

邹丽娜冷静了片刻,作为军嫂,她始终和丈夫站在一起,她也要让部队放心。于是她回复指导员说:“我会照顾好家里人的,放心。我们等着把杨树朋接回家。替我向受伤的战友们问好,谢谢。”

而在手机那端的指导员文海地也在无比忐忑中,等待邹丽娜的回音。

他说那天他迟疑了很久,才鼓起勇气回复了邹丽娜的询问。看到邹丽娜回信那一刻,文海地深深被邹丽娜的顾全大局和坚强隐忍所感动。

很快,消息传回国内,万千人民齐悲痛。

在杨树朋家的两扇木门上,“光荣军属”的牌匾簇新得闪着光芒,屋内时不时传来老母亲的哭号,邹丽娟缩在一角,手里攥着一团皱巴巴的纸巾,儿子杨一鸣依偎的她身旁。杨父忍着悲痛迎来送往。

这天,杨根思连全体战友前来慰问,战士们向杨树朋父母和邹丽娜行军礼致敬。5岁的杨一鸣,替妈妈擦拭着眼泪,轻声说:妈妈,你别哭,我给你唱首歌。

“听吧,新征程号角吹响,强军目标在前方,国要强,我们就要担当……”

杨一鸣从出生,就没见过爸爸几面,他只知道,爸爸是穿军装的,穿军装的就是爸爸。在一鸣很小的时候,跟着妈妈去军营看爸爸。一走进部队,迎面走来几个军人,小一鸣不假思索地喊“爸爸”!引得众人一阵笑。父子之间这点美好的回忆,埋在一鸣心里,化成了一颗种子。

“爸爸是英雄,我长大了也要当兵,像爸爸一样,当个大英雄。”

2015年12月,杨树朋出国之前,在家里待了两晚上。那天,他对妻子说,退伍后,要带她和儿子去看海,还说要从国外捎瓶香水……想到这些永远无法兑现的承诺,邹丽娜眼泪又啪嗒啪嗒地落下来了。

她难过,但她无悔,因为心中有对军人的情怀,她知道丈夫是保家卫国的战士。

“一家不圆,万家圆”。她的家不圆满,是为了千千万万的家,圆满。

03 走出国门,代表的就是中国

这是杨树朋在维和战场上留下的一张珍贵的照片。照片中,他嘴角微微上扬,自信地端举着枪,而最醒目的,还是头上的蓝盔。

走出国门,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维和军人。

维和军人身着迷彩服,头戴蓝色"UN"贝雷帽,人们习惯称呼他们为:蓝盔战士。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担负起“大国”的责任,他们离家千里,远赴战火连天之地。这支队伍被称为:“和平之师、正义之师、文明之师”。

1992年4月,中国第一次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向柬埔寨派出400名军人。之后,中国维和部队的脚步踏上了刚果(金)、利比里亚、黎巴嫩、利比亚、南苏丹和马里等国的土地,在那里,守护着希望与和平。

参与联合国维和任务的国际部队曾经闹出过不少“丑闻”,但只有中国的部队得到了一致的好评。

这些成就和荣誉的背后,是中国军人。他们在最危险的地方冲锋陷阵,筑起人肉防线,恪守着道德和人道主义的底线。

战争,并不是棋盘上的楚河汉界,不是小说里的杀伐决断,更不是网络游戏里的尔虞我诈。战争,是残酷的现实,它依然在世界的某些角落吞噬着人们的生命。

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以来,已经失去了16名维和军人。

他们也是父母的儿子,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亲;

他们也有作为人的喜怒哀乐,也有爱好与梦想;

他们也知道时间是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

他们为什么要去维和?又不是保家卫国。维和战士出征时,从来不问为什么。

他们知道,服从命令是天职;

他们知道,维护和平是己任;

他们知道,走出国门,代表的是中国;

剑锋所指,所向披靡。

他们是祖国的孩子,也是祖国的战士。

从头戴蓝盔的那一刻,背井离乡去护卫的,不仅仅是远方。南美洲蝴蝶震动一下翅膀都可能引发亚洲的海啸,那么,远方的战火,会不会起燎原之势?席卷着烧毁更广阔的领域?

每一个维和战士,都是为国出征。为国用命,他们无悔。

04 太平盛世从何而来?

我们从未像今天一样接近民族复兴的梦想,过去的一百多年,我们的民族和国家被列强的铁骑踩踏到深深的泥土里,翻个身,都狼狈地溅出一地泥。世人看中国人的眼神,往往充满了鄙夷和不屑,我们从屈辱中站起来、从贫困中走出来,从自卑中醒过来,经过几辈人不懈的努力,才有了中国今天的样子。

想要重新站起来,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没有强大的国防和勇毅的军队,一切都是一纸空谈。军人们是我们的保护壳,他们坚不可摧,我们才能安心奋斗。有他们在,国安好、家安好、人安好。

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每个太平盛世,都离不开战士们的鲜血铸就。致敬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魂,他们的牺牲与奉献,人民不会忘,祖国不会忘。

闻令出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杨树朋不是一个人,中国有千千万万个杨树朋,他们是中国行走在世界上的一张名片,彰显着我们中国人对世界的态度。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 | 瑾山月】

【编辑 | 都都】

【排版 | 都都】

点击右上角"关注",带你看尽人生百态,照亮心路旅程。

欢迎广大读者朋友投稿,加入写作变现社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