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腰斩!340 亿灰飞烟灭!“羽绒服一哥”,危险新号曝光
股价腰斩!340 亿灰飞烟灭!“羽绒服一哥”,危险新号曝光
动辄上千的羽绒服价格,终于遭到了 " 反噬 "。
逐年走高的羽绒服价格,让不少年轻人选择了另辟蹊径,重新有了新的选择。据相关报道显示,今年冬天,一些大学生开始了 " 整顿 " 羽绒服市场,当花棉袄、军大衣重新风靡市场的时候,一场关于消费性价比浪潮正在席卷而来。
实际上,今年被 " 教育 " 的不仅仅只有羽绒服市场。早在一年多以前,动辄二三十的茶饮市场就感受到了来自市场的 " 寒意 ",喜茶、奈雪等头部茶饮企业率先开启了降价模式,不少产品降价幅度接近 50%。饶是如此,茶饮市场还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除此之外,当年的 " 雪糕刺客 " 钟薛高也是一地鸡毛,并且爆出了欠薪传闻。
当然,如果对上述产品感觉不明显,今年的双十一的感受是否更加明显?当然,细心的消费者可能早就发现,进入 2023 年之后,几家头部电商的关键词早已从 " 品牌 "、" 进口 "、" 品质 " 变成了 " 低价 "、" 性价比 "。
而这种转变的背后,是国人消费观念日渐理性的表现,也是市场趋于理性的转变。可能不少商家也发现,自今年以来,一些打着某种 " 标签 "、讲一通故事的一些品牌,不管是口碑还是销量都遭到了 " 滑铁卢 "。
前段时间,一则 " 国产羽绒服卖到 7000 元 " 的消息登上了热搜,并且引发了热议。
根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15 年到 2020 年间,中国羽绒服均价从 438 元升到 656 元,其中大型防寒服的价格突破 1000 元,其中 2000 元以上的占比接近 70%。
越来越高的价格,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
而不断推高的羽绒服的价格中,功能性和科技性也成了商家宣传的重点。那么,羽绒服真的是越贵越好吗?还是说脱离了价格,我们应该更看重羽绒服保暖、轻便这一基础属性?
侃见财经认为,冲击高端化是价格不断走高的根本原因,而这背后则是一场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
以国产羽绒服龙头企业波司登为例。早在 2019 年,其推出了 11800 元的登峰系列羽绒服之后,就开始了高端化的步伐。
2021 年年底,司登首席财务官兼副总裁朱高峰就曾透露,集团整体的平均价格已升至 1600 元,未来三年均价将增至 2000 元,主要销售价位在 1500 元至 1800 元之间。
在价格推动的预期下,波司登的股价从 2020 年 3 月最低 0.985 港元 / 股的价格,飙涨至 2021 年 9 月的 6.57 港元 / 股,涨幅超过了 650%。
当然,除了暴涨的波司登,李宁、安踏等鞋服企业也在涨价的路上,股价实现了数倍的暴涨。不过,对于消费类企业而言,涨价的确是企业营收增长的手段,但一直涨价超过了临界值,则一定会被反噬。
当然,有些企业为了提高产品的 " 附加值 ",则选择与一些奢侈品牌进行联名,有些新品牌甚至更野,在不具备品牌基础上,打着高科技的名头,甚至价格贵出了 " 天际 "。
根据相关报道显示,2022 年,波司登与玛莎拉蒂合作,推出联名系列羽绒服,售价在 4299 元到 4999 元不等。今年,波司登多款与 Burberry 设计师合作的风衣羽绒服和滑雪服产品定价均在 5000 元以上。
波司登的 " 贵 ",有时候尚可理解。因为不管是从品牌溢价或者是用料方面,波司登都属于物有所值的一类,而那些新的品牌,动辄大几千的价格,真的是实属夸张。
从今年军大衣、花棉袄重新 " 回归 " 不难看出,一些消费品牌如果不跟进市场进行改变,那么未来被市场淘汰也在情理之中。
强如波司登以及加拿大鹅,增速也有放缓的迹象。
根据相关财报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 3 月 31 日,波司登的羽绒服业务常规零售网点(不含旺季店)总数较上一年同期净减少了 386 家至 3423 家。其中自营零售网点净减少了 327 家,第三方经销商的零售网点净减少了 59 家。
波司登财报显示,2022/23 财年,波司登的收入约 167.74 亿元,同比增长 3.46%;净利润为 21.39 亿元,同比增长 3.70%。
如果从高位算起,波司登股价自 6.57 港元 / 股至今股价跌幅超过了 50%,市值蒸发超过 380 亿港元,约合人民币 349 亿元。
除了波司登,加拿大鹅的日子同样不好过,根据财报显示,上半财年加拿大鹅营收 3.66 亿加元,同比增长 5.4%;母净利润则为 -7720 万加元,同比增亏 30.63%。因为羽绒服行业基本上属于季节性行业,因此下半年的营收以及利润会有大幅的上涨。尽管如此,其业绩未来展望仍然不是很理想。
此前,瑞士银行还下调了加拿大鹅的评级,调整至中性。
受此影响,加拿大鹅的股价自高点更是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如果从最高位 72.27 美元 / 股的价格计算,其至今跌幅超过了 85%,市值蒸发超过了 62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443 亿元。
综上所述,侃见财经认为,对于消费类企业而言,在市场环境向好的情况下,适当的涨价的确能增加品牌的调性,构筑企业的护城河。但一味地涨价,有可能脱离真正的消费环境,因此遭到反噬。
当下年轻人的选择,正释放了这一信号,对于企业而言,这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所以,我们建议应该顺应市场诉求,先消费者一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这才是最终的长久的增长之计。
-
- “98年抗洪总指挥”董万瑞:千年一堵,后代子女如今何在?
-
2023-11-30 08:22:39
-
- 为什么我坐油车不晕,但一坐电车就晕呢?
-
2023-11-30 08:21:39
-
- 供应链不稳定,芯片分销商们怎么办?
-
2023-11-30 08:19:23
-
- 网红主播收入过万很普遍吗?95后主播:底薪3000,到手工资曝光
-
2023-11-30 03:53:15
-
- 上海知名富豪:农村出身却娶了知名女主持,如今身价660亿
-
2023-11-30 03:51:00
-
- 热播综艺《声临其境》的光头主持人,到底是个什么来头?
-
2023-11-30 03:48:46
-
- 被誉为“大唐第一歌姬”,古风歌手网红双笙是怎么走红的?
-
2023-11-30 03:46:31
-
- 盘点《英雄联盟》LPL历届女主持,谁才是LOL史上最美主持?
-
2023-11-30 03:44:17
-
- 洪真英因脸不一样差点没去成瑞士,大胆承认整容,其实素颜更漂亮
-
2023-11-30 03:42:03
-
- 关爱八卦成长协会会长马睿结婚,蔡康永主持婚礼
-
2023-11-30 03:39:48
-
- 上海首富倪海杉直播被封,遭千万网红在线嘲讽,本人回应太红了
-
2023-11-30 03:37:34
-
- 青岛网红“末那大叔”涉足哪些商业领域?如今发展如何?
-
2023-11-30 03:35:19
-
- 想突破又舍不得“芝麻哥哥”的身份,刘洋央视主持人大赛止步30强
-
2023-11-30 03:3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