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杂谈 > 正文

​崇祯皇帝简介(关于明朝末帝崇祯悲剧的一生)

2023-04-07 14:47 来源:促记网 点击:

崇祯皇帝简介(关于明朝末帝崇祯悲剧的一生)

公元一六四四年,随着李自成、张献忠等领导的农民军在明王朝广袤疆土上对各路明军摧枯拉朽的攻势,各路明军纷然溃败,明王朝覆亡的命运已不可逆转。而此时的明崇祯帝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已无回天之力,每日猜疑群臣,动辄疑心臣下有叛逆之心,弄的朝野间人人自危。

崇祯皇帝简介(关于明朝末帝崇祯悲剧的一生)

崇祯,是一个中国历史上颇具传奇色彩的皇帝。他为政勤勉,但最终也没有摆脱亡国之君的命运,不可不谓其“哀”也!

崇祯在公元一六二七年(明天启七年)即帝位,未及改元,就干净利落的将天启时的“权阉”魏忠贤先贬后赐死,客氏及“阉党”首奸也相继被处死,有效地解决了“阉党”祸国的问题,巩固了君权,时年十六岁,其魄力颇为雄伟。这样一位在世人眼里堪称“一代圣主”的年轻君主最后却走上了亡国的不归之路,不能不让人感觉到疑惑不解,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崇祯这位最不像亡国之君的亡国之君走向亡国之路的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明王朝无休止的“内耗”

所谓“内耗”就是指集团内部的一种无休止的争斗,而争斗的目的往往是获取自身更大的利益,但结果却通常是事与愿违的,双方的实力都被削弱,最后只能危及整个集团的利益。

这种“内耗”在当时其实就是崇祯与庞大而根基稳固的文官集团的一种某种意义上的“制衡”,崇祯的君权有形无形的被文官集团牵制着、影响着。因此可以说,在崇祯在位期间,他对文官集团的这种斗争从没有真正停止过。

而文官集团对崇祯的这种“制衡”,其实是崇祯即位之初自己无意间种下的恶果。因为在崇祯解决“阉党”问题时,实际上是利用了朝野上下对“阉党”的一致不满,而其中对扫除“阉党”呼声最高,且最有影响与实力的,就是文官集团。

因此可以说,明王朝正是在这种无休止的“内耗”中消耗着长久以来积累起来的国力。这可以算作明王朝灭亡的内因,也是造成崇祯悲剧一生的内因。

崇祯皇帝简介(关于明朝末帝崇祯悲剧的一生)

二、极具威胁性的“外患”

崛起于关外白山黑水间的后金更是令明王朝头痛不已,实际上从努尔哈赤宣布与明王朝的“七大恨”时,就宣告了后金对明的敌对状态的开始,虽然这是万历朝的事情,但是却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导火索,而到了崇祯朝,就是临界点要爆发的时候了。

皇太极的一系列军事行动都给了明王朝巨大的打击,可以说松锦大战的结果就已经预示着明王朝的命运了,当洪承畴已经降清,崇祯却以为其殉国,率领群臣跪哭拜祭以表彰其忠烈的“殉国”之举时,这一场闹剧就折射出了崇祯一生的悲哀。

三、致命一击的“内忧”

据史料记载,在崇祯朝时,中国正处于小冰河时期,气候出现了罕见的大幅降温情况,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农作物冻死,在这种天灾不断的情况下,再加上官府的盘剥,自然而然的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是由外因直接导致的“民变”,最后却演变成明王朝灭亡的内因。

李自成、张献忠,这是让崇祯十分痛恨且苦恼的名字。然而就是他们,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明王朝镇压各路农民军的军队已成困像,整个明王朝也已成困像。

最终,李自成于公元一六四四年终结了他的大明王朝,他也在此时走向煤山,终结了自己的生命,结束了自己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

值得一提的是,崇祯本身的性格缺陷——“多疑”,如在杀袁崇焕的问题上,史学界也颇有争论,但谁又能说他的这种性格与他所处的这种内忧外患的环境没有关系呢?

崇祯,只不过是历史尘埃中的一片萧索,已然早已化作了一缕烟尘,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