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记网 > 社会 > 正文

​北京辅仁大学的前世今生

2025-02-15 08:01 来源:促记网 点击:

北京辅仁大学的前世今生

辅仁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并称北平四大名校。抗战时期,北大、清华内迁了,一度留守的燕大被取缔(后在成都复校),只有辅仁大学,以“孤岛”姿态继续坚守。在整个北方沦陷区中,只有辅仁是受国民政府承认的大学,一大批不肯在敌伪学校任教的有风骨的名师汇聚于此,爱国青年也纷纷慕名报考或转学而来,使其名噪一时。这是辅仁短短27年历史的高光时刻。

辅仁大学之所以能坚守办学,与它的特殊背景有关。

辅仁大学1925年由美国天主教本笃会于北京创办。1927年更名为辅仁大学,取《论语》中“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之意。1929年后,本笃会难以继续资助辅仁大学,教廷改派德国圣言会接办。由于德日同盟关系,辅仁大学得以在1937年北平沦陷后继续独立办学。重庆密令它在“行政独立、学术自由、不悬伪旗”三原则继续维持原状。

政治上无自由、行动上受监视、经济拮据、身边师友相继南下,心力交瘁的校长陈垣也想去大后方,但作为学校的精神领袖,他最终留了下来。八年间,他独居谢客,只从事教学协作工作,杜绝一切社会活动。

当时辅仁大学学费较高,而伪大学是免费的,但青年们还是踊跃而来。辅仁的办学规模日益扩大,进入了大发展时期。

1937年,牧师张维笃受圣言会委托,出面以19.9万元购得恭王府产业,共有房屋569间、廊60间以及花园地亩,合计四十九亩三分,用于添办女院。

1938年秋,辅大开始招收研究生,并开始招收女生,还增设了专招女生的家政学系。

王光美就是在这一时期考入辅仁大学的。1939年,高中毕业的她先是报考了“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但英语分数不够,因而进了德系的辅仁大学,就读于数理系光学专业。

1938年5月,日军侵占徐州之后,强迫北平全市悬旗、游行庆祝。辅仁大学及其附属中学坚决拒绝,日伪震怒,强令辅仁大学及其附中停课3天。陈垣说:“我们国土丧失,只有悲痛,要庆祝,办不到!”坚决不挂旗,不游行。

有人告诫他:“你总不依命令,难道不怕死吗?”陈垣引用《孟子》中的话:“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很多没能转移到西南后方的名家学者都来辅仁大学执教。师生常被日伪当局逮捕,每一次陈垣都积极营救。他还尽可能向一些生活困难的学人约稿,补贴他们的生活。

沈兼士、张怀、董洗凡、英千里等几位辅仁大学教授秘密组织了抗日社团“炎社”。1944年3月,协会骨干几乎全部被捕,受尽酷刑而未屈。辅仁大学因此赢得“抗日大本营”的美誉。

1937年至1945年,辅仁大学共培养本科生2199名,平均每年毕业275人,另有几十名研究生毕业。抗战胜利后,沦陷区大学生需要接受甄别,而辅仁大学学生则不需要,全部通过。

“闭门读书”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辅仁大学以“闭门读书”的严谨学风而闻名。

辅仁教务处规定,每年必须经过四次严格考试,教授们的临时考试更是不计其数。每次考试总有一些人及不了格被留级,四十多人一个班,等到毕业时,往往只剩下一二十个人了。

在辅仁大学担任了25年校长的陈垣礼贤下士,辅仁师资力量雄厚,聚集了朱希祖、邓之诚、马衡、罗常培等一批大师级学人,国学更是突出,有高步瀛、沈兼士、郭家声、余嘉锡、罗常培、魏建功、唐兰、孙人和、顾随、陆宗达、赵万里、刘盼遂等名师。

陈垣还不拘一格降人才。启功学历不高,但陈垣看出他的潜力,安排他教国文,他很快与柴德赓、余逊、周祖谟并称为辅仁大学“四翰林”。

1948年3月,中央研究院选出了81名首届院士,余嘉锡和陈垣当选为人文组院士。全国私立大学中仅辅仁大学有此二人当选。

陈垣与陈寅恪、吕思勉、钱穆并称“史学四大家”。他的嫡传弟子中出了多位著名大学历史系系主任,如北京大学的邓广铭、北京师范大学的白寿彝、南开大学的郑天挺、南京大学的韩儒林等。

余嘉锡是著名国学家,专业是目录学,为人传统严肃,也很有趣。他留着白胡子,讲课时正襟危坐,站立如松,写黑板时是规矩的行草,四字一行。他的湖南口音很重,把“读书”说成“读须”。

教育系的张怀是有名的严师,对本系的学生要求极为苛刻。据校友回忆,他每次上课必定要指定十多本参考书,把系内学生逼得鸡飞狗跳;考试时又不按牌理出牌,所出的题目都是课外的,没有看过参考书的拿起考卷必然是不知所云。

北京辅仁大学前身是英敛之、马相伯创立的辅仁社,英敛之是《大公报》的主要创办人,他因揭露慈禧太后暴政、袁世凯卖国、斥责清政府杀害徐锡麟和秋瑾而名震海内外;马相伯学识渊博,不惜变卖家产办学。二人共同聘请了史学一代宗师陈垣先生出任校长。

抗日战争时期,辅仁大学成立以研究顾炎武为名的“炎社”,激发师生爱国热情,反抗日本侵略。1932年鲁迅曾在这里发表抗日演说,鼓舞了无数热血青年。警察围住学校,校长陈垣递纸条示意鲁迅从后门离去……

辅仁大学曾涌现出无数英才。抗战时期,学子欧阳可详冒着生命危险给西山抗日根据地送发报机,不幸遭日寇枪击遇难,年仅21岁;着名的《铁道游击队》中政委李正的原型是辅仁大学的学生文立征。1945年在山东临城的一次突袭中牺牲,年仅34岁 ……

除了这些英烈,美国的高能物理学家邓黎昌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放射药物学家彭勤淄、美国迈阿密大学化学研究所夏松谰、加拿大皇家学院院士叶嘉莹、日本驻华第一任大使小川平四郎等,都曾是辅仁大学的学子。我国着名指挥家李德伦、作家萧乾等也都曾在这里就读。

1952年,辅仁大学和北京师範大学合併。

校址原为涛贝勒府 ,以府邸为校舍。后在府邸花园南部和马圈旧址建造辅仁大学新楼,汉白玉拱门、绿琉璃屋顶、灰砖石外立面,中西合璧式风格。1952年辅仁大学併入北京师範大学,现为北京师範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现在其遗址在后海一带,规模并不大,可进入校区后花园散步。

1912年9月20日,天主教知名人士马良(字相伯)、英华(字敛之)二人曾联名上书罗马教廷,请求在中国创办公教大学。

1913年,英敛之在香山静宜园创办辅仁社。辅仁取《论语.颜渊》篇中“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意。主要为培养各省教会中的青年子弟,收有学员20余人,课程主要是学习“国学”。1917年冬,辅仁社停办。

1920 年10月,美国教区司铎、俄亥俄州西顿大学教授、天主教本笃第三会士奥图尔博士( Rev.George Barry O'Toole )访问中国,与英敛之会面,商谈在中国创办公教大学之事。英敛之赠以 1912年的《上教宗请兴学书》及 1917 年的《劝学罪言》一文。奥图尔往罗马将在中国考察所得面陈教宗及本笃会总长斐德( Rt.Rev.Fidelis )。到 1921 年 12 月,教廷传信部长王劳松( Card.Van Rossum)转谕斐德总会长,教宗委美国本笃会在中国创办办公教大学之意。

1922 年,教宗本笃十五世逝世,庇约( Pius )十一世继任。他对中国文化素所重视。6月,传信部长要求全美本笃会各会院协助合作,促成北京公教大学的建立。后又任命刚恆毅( Celo Constantini )总主教为首任宗座驻华代表,着手创办公教大学。到 1924 年 2 月,教宗鼓励本笃会会士来中国建校。 1924年6月27日,罗马教廷发布敕令,确定北京公教大学为一所教廷大学,并且赋予圣文森总院长筹建大学全权。

1924年8月,本笃会委请美国宾夕法尼亚州( Pennsylvania )圣文森会院( Saint Vincent Archabbey )院长司泰莱( Aurelius Stehle )负责进行,其他各会院予以支援。司泰莱受命后, 1925 年 1 月即任命发起人奥图尔为公教大学校长,教廷委司泰莱为监督,全权处理未来在北京设立公教大学一切事宜。

1925 年2月,奥图尔来中国北京筹备建校工作;3月,以16万美金,永租李广桥西街10号原涛贝勒府,作为北京公教大学校址,计地 65 亩,原有房屋 600 余间。租定后,鸠工修葺,7月完工。1925年7月,在校内另闢一部开设国学专修科,招收学生一班23人;10 月 10 日正式开学,讲授中国文学、历史、哲学、英文、数学等课,作为升入大学的预科,取名为北京公教大学附属辅仁社,委派英敛之任社长。聘请四位着名学者陈垣( 历史学家 ) 、张蔚西(地理学家)、郭家声(前清进士)和李泰 棻(史学家)担任主讲。

11月28日,辅仁社社长英敛之将辅仁社成立经过呈报北洋政府教育部请準立案。

辅仁大学旧址位于定阜街路北。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辅仁大学建于1925年,校址原为涛贝勒府,以府邸为校舍。后在府邸花园南部和马圈旧址建造辅仁大学新楼,1930年建成。新楼为2层砖混结构,正门为三层,有四面围楼和中间楼房围成两个天井外墙磨砖对砖砌造,墙身厚重,收分明显。

正门为汉白玉大拱门,3个歇山式屋顶,屋脊正中竖十字架,四角加歇山式角楼。立面上混杂使用中国古建筑手法,有绿琉璃瓦屋顶、汉白玉须弥座。杂有南方封火墙、封檐板和小泥仿木斗拱。辅仁大学前身为英华(《大公报》主要创办人)、马良(毁家兴学,创办震旦学院)创立的辅仁社。

英马2人受天主教会之託办辅仁大学,美籍教士奥图尔任第一任校长,后由着名教育家、广东省新会人陈垣出任校长,有政界、文化教育界名流张继、胡适、傅增湘、翁文灏、沈兼士等任董事,执教者多为卓有成就的学者。辅仁大学先后设文、理、教育3学院,规模最大时有4个学院、13个系、6个研究所。1951年人民政府接管辅仁大学,1952年併入北京师範大学,后为北京师範大学化学系,现为北京师範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辅仁大学有知名校友50多人,其中有刘乃和、邓昌黎、叶嘉莹、邓肇豪等。

学校布局

如今走进已挂着“北京师範大学”门牌的原辅仁大学,一座中国宫殿式的楼宇赫然在目,这座两层楼围合而成的封闭院落便是大学主楼,东南西北四角各矗起一座三层角楼,整座建筑中轴线明确,完全对称,体现了中国皇宫庄重森严的气势。在主楼正立面上,还使用了许多中国古典建筑的细部做法,如汉白玉的须弥座、红色雕花的木製窗框、大门墩柱上蹲伏的石狮等,构成了中国宫殿的缩影。这座当时由陈垣校长高薪聘请的美国建筑师墨菲的作品,之后被誉为旧京三大中西合璧建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