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记网 > 社会 > 正文

​时间的秘密-虚无时代的存在感本质及意义随感

2025-02-14 15:01 来源:促记网 点击:

时间的秘密-虚无时代的存在感本质及意义随感

时间的秘密——虚无时代的存在感本质及意义随感

这是一篇梦呓般的文字,一如文章标题所触及的抽象程度,其可能获得认可的价值及对人类存在感本质与意义的探究,或许只能交给不可逆转的单向度时间轴线予以尺测,任何过度解读和肤浅审视都是对你我生命的浪费。阅读此文,或许会让你觉得虚无和无聊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惯习,而质疑与焦虑又是多么富有价值的存在感与意义。谨记。

时间来到2019年3月3日,这个以现代人类纪元方式和尺度标刻的序列码,是否真实存在又具有实体可感的价值?或许,问题本身已经带有鲜明的二律背反意义,以人类自我尺度为尺度的时间,在整个宇宙中是否真实存在呢?

很久以前,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哲学家们秉持一种观点:即如果没人问你时间是什么,每个个体或许都会感觉自己知道时间是什么(比如那种对春夏秋冬的自然变迁,生死湮灭的抽象感觉),而如果有人真正问你时间究竟是什么,而每个人或许又会告诉你他不知道时间是什么,或者只来一句,时间就是时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其实,关于时间本质的解读以及图景感知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中肯定有过无数变化,但在最基本的共同经验和集体记忆中,在其单向度不可逆转地用以标志生命体存在感体验的意义层面上,人类尚未脱离对时间真实存在的依赖,而是宿命如常地演绎着时间不断流逝的生命体验。

在最普泛的现实认知体验中,人们会将时间视为一种均质、泛在的流变方式,并将人类隔离为不能回访的过往、倏忽而逝的现在、无法进入的未来。然而,这只是人类的向度,并非更广义的宇宙的尺度。事实是,在浩渺的宇宙中,统一的时间标准并不存在,时间也不是以恒定速率流逝的变化体,过去、现在、未来的界定不可能找到合理的坐标系和分界线,也不存在真正的由时间来固定支配的事件次序。我们所能感觉和知觉到的时间和事件变化,只是事物本身变化在外部对象的可视化场景投射,在不能被感知的更宏大或更细微的视域里,其本身并不存在或不具有意义。比如,在现今的科学认知里,宇宙是无限大的,而物质的构成是无尽小的,无限大的宇宙和无尽小的物质本身是实体和意义的统一,如果二者有着一样的时间序列,则两者应该是呈现反向的轴线运动,这必然与目前人类所感知的宇宙时间的单向度流逝形成悖论,虽然这种认知逻辑是基于相对论的参照体系。说的更通俗一点,宇宙以无限大的时间向外延展,超越光速的变化必然存在;物体以无尽小的时间向内存在,超越不变稳定态的变化也必然存在;一个是无限大的向外扩张,一个是无尽小的向内变化,而两者的时间运动轴线呈对向运动及熵增与熵减(无序性增加与稳定性增加)同时发生的状态,如果时间真的存在,或者是以我们目前所说的单向度不可逆转的存在和变化,显然是不合理的。

唯一的答案是,时间在宇宙中并不存在,它只是人类用以表征自我存在感的人为的集体记忆方式,以及对曾经变化轨迹的意义的铭记与区隔。在绝对意义层面上,时间肯定是不可知的,虽然我们在墙上挂了钟表,在心里划分了春夏,在眼中区别了日升日落。

爱因斯坦注定是讨论时间本质时你无法绕过的人,他的广义相对论划时代的改变了我们对时空的认知。在物理学层面,他将时间作为时空整体的一部分,是真实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可持续可延展可变化的结构序列。他让我们懂得了时间是可以变化的,空间也是,而且二者的变化一定遵从某种所谓广义相对论的规律。爱因斯坦的理论确实对过往经典认知实现了超越,并实现了其在物理、数学、逻辑和实践层面的多重验证。

可是问题依然存在。

将空间和时间完美的并置捆绑于一体,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将其等同,却又超越了目前我们人类所能感知的现实,虽然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的确可以让我们便捷地进行物体和事件的划分,但人类为何不能实现在空间中自由地跨越,在时间中随意地穿行,不能随意进入过往和未来,而只能被围困到相对局限的现实和当下中?

这种困顿的关键何在呢?

或许,最重要的错误源自对物体运行速度的设定,以及思维中首先认为时间会存在的逻辑预设。即,其一,物体的运动速度不可能最大只是光速(30万千米每秒)【上帝粒子的存在证明了这一点】,一定有远远超越光速的运动速度存在;其二,时间本身是不存在的或者时间本身就不是恒定均质地变化,而我们预设了一个可以恒定流动变化的时间(如以所谓的恒定沙漏计时),并以此作为统计的标准对各种场景进行切割与划分(如将日常的变化设为白天和黑夜)。事实上,光速(目前人类思维中最快的速度)被设定为可观测到的30万千米每秒一定是一种错误,在不同的黑体、黑洞、场、时空中,光速一定是以可变而非恒定的速率在变化,比如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距离我们1500亿光年的星系,目前科学的解释是此星系所发出的光已经走了1500亿年,显然,这些理解方式的误区来自光速只能如此之快以及“年”这种时间序列只能是恒定均质的理解。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果时间的流动不是均质的,我们需要从两个维度去解析这个问题:一是时间来自哪里;二是时间为何不是均质恒定的变化着。

热力学第二定律认为宇宙中的熵(无序度)一直在增加(显然这种认知在今天看来值得商榷),这个理论表面上看起来(起码逻辑上极其完美)毫无问题。让我们打个简单的比方来解读一下。比如我们打碎一个酒杯后,无法将碎片再完美的还原成原状;一个被杀死煮熟的鸡无法再被恢复成以前的活体状态,因为若能恢复,则会减少宇宙的熵(即让无序变有序)。科学家(尤其是物理学家)将这种熵增现象的原因归结为时间在宇宙中是一种单向度不可逆的变化,这在逻辑上完美的解释了为何生命总是一个从生到死逐渐凋零的时间过程。可以说,相对论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完美的为时间的存在方式提供了合谋佐证,一个提供了现实表演的场景,一个负责解读为何事物的变化总是遵从一样的逻辑和情节。

时间究竟是如何开始的?这或许关涉到人类本质的存在感及意义。

客观说来,如果概率统计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某种程度上我们日常所见的离散统计中的平均概率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可能的合理解释:即,让所有的物体遵从有序的运动变化方式不符合客观规律。宇宙中的熵如果倾向于减少,则物质变化运动的可能性就会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而生命体或物体变化的趋势则是无尽可能性(无序性)的增加,所以,宇宙朝向低熵状态运行起码看起来是不太可能的。

问题来了。宇宙中的熵真的是在递增吗?显然,这没有科学的证据予以证明。整体上,我们能通过逻辑感知的只能是局部熵增现象而已。而且,我们也无法判断宇宙是开环的还是闭合的。而真正的问题或许恰恰出在人类目前笃信的热力学定律以及概率统计的假设。实际上,最新的量子理论表明,原子(作为被讨论的不能变化的物质的代表,实际上也是不科学的,原子也会变化)运动的不确定性远超概率统计所能展示的可能性。

答案或许是,目力所及之处,我们目前所能理解的时间本质需要在量子理论中找寻。爱因斯坦和普朗克的世纪之争依然在持续。与相对论将时间看作“宇宙可延展结构中的一个动态分量”不同,量子理论中的时间则被视为宇宙参照系之外独立存在的、以人的直觉和本能为尺度的均质流逝的变化时钟。通俗的说,就是它认为粒子(构成物质的东西)创造了时间而不是粒子本身的运动(物质运动)被外部时间所支配。

在量子理论的视野里,时光之箭存在于微观的量子物体(原子、光子以及更小的细分粒子)与测度其变化的宏观物体(具体能被人类感知的物质)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中。合理的逻辑解释是,时间是一种关系存在,其可被感知的成分来自这两者关系的量度,只有在具体的场景测量中,人类(人们)才可以感知到那种不确定性被夯实为经典恒定的稳定态物体,而正是在这种量度里,我们确定了对时间的感知。

可是事实远比文字陈述的理解更加困难。根据不确定性原理所展示的逻辑,如果我们对某个物体的存在(实体或量)有着精确的定位,比如位置定位、关系定位、身份定位、角色定位,我们所测量的结果如果真的遵从某种概率分布,那么,不同场景、情境下物质之间关系测量的顺序、次序就决定了它们的时空属性,而这让我们注意到变化的不是时间的流逝,而是基于场景和关系的不可复制和不可再生性,即,人类无法进行完全相同的重复操作。

或许,这可以解释我们为何无法穿越过去和未来的时空场所。而这启示我们思考:或许时间并不是世界存在的基本尺度,人类感知到的时间在宇宙中本身不存在或根本没有我们体认的顺序,时间(或者物质运动变化的顺序)之所以被感知,只是因为物体在微观和宏观环境关系测量中的不可逆、不可复制性所导致的。显然,如果我们将时间的本质或来源归因为物质本身的量子不可知性则符合我们上述分析的认知逻辑。

量子纠缠假说认为凡是有过相互作用的量子粒子都会产生相互影响,这为空间场景的布局可能影响时间维度的感知提供了合法性解释。即不同的场景下,人们对时间的感知是不同的。举个例子:在一个完全没有任何外部信息(无任何信息,包括声音,只有黑暗)的幽闭空间,人们会觉得自己进入时间特别缓慢的“死亡”状态。想象一下一个活人被深埋在地下黑暗的棺材里面的场景,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何那时的人会觉得时间变得如此之慢以致于感觉到自己“死了”。事实是,空间的形态改变了时间的感知。

处于不同状态的人(物质),其实是不同移动熵的集合,人和外部环境(包括与人交往,与环境相处)的量子纠缠会让人产生所谓的时间消逝感,也是人之所以能有存在感的原因所在,更是人在存在感基础上对意义感知的理解。可是,宇宙总体上是一个混沌无序的物质合体,熵的流动是无序的,因此物质变化的流逝不会均质,因此,就根本不会存在所谓的时间。

若时间不存在,人类的存在感和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整体上,从宇宙系统来看,人类的存在没有意义,有意义的只是我们每个个体在和自身所处的场景相处时所能感知的时间流逝(物质变化)。量子理论中的“隧穿效应”认为某些电子可以超越光速,显然,从哲学层面来说,“思接宇内”的人们,早已可以实现这种瞬时穿越。如果人类可以实现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所说的在不同引力场下的不同的时间速率,同时处于不同时间中的物质(人类)会有怎样的体验?社交媒体的离场在场所带来的时空紧张感和群体疏离感是不是今天导致人类普遍焦虑与存在感降低的原因?借助VR,人类开始实现在不同空间中的穿越是否意味着以往我们所认为的单向不可逆的时空之箭可以射向任意方向?如果这种时间的任意性可以实现,过去、现在、未来在人们心目中的体验是不是只能是一种心理体验?

时间都去哪儿了呢?无聊的人写了那么多,更无聊的人还认真地读了,哈哈,2019年快乐,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