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杂谈 > 正文

​偷鸡不成蚀把米下一句(解读1句民间俗语的含义)

2023-04-07 07:18 来源:促记网 点击:

偷鸡不成蚀把米下一句(解读1句民间俗语的含义)

偷鸡不成蚀把米下一句(解读1句民间俗语的含义)

秦国第九任国君秦宪公,因打猎途中意外染上重病不治身亡,从而引出王妃乱政,五岁孩子秦出子当上国君的故事。那么,这件事情的起因和结果又是什么样的呢?

原来,秦宪公虽然刚到21岁就死了,但他却娶了两个老婆,王后是鲁国公主鲁姬,王妃是周桓王的女儿王姬,虽然两个老婆都为他生了孩子,但这个少年却和其它君王一样,都宠爱小的,祸也正出在这个宠字上。

当初秦宪公九岁继位时,秦文公考虑到他这个孙子年龄太小,就安排了弗忌、威垒和三父三个大庶长作为顾命大臣,以辅佐秦宪公治理国政。但这三人野心很大,在极力阻挠秦宪公掌权过程中,又采取极端办法使秦宪公过早去世,虽然历史没有证据说是三人谋害,但秦武公后来对他们的处置似乎证明了这一点。

偷鸡不成蚀把米下一句(解读1句民间俗语的含义)

当秦宪公暴病身亡后,谁来继位秦国第十任国君的事就提到了议事日程,王后鲁姬是个老实人,而且他的儿子秦武公早就被定为太子人选,让秦武公当国君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事。但王妃王姬自恃是周桓王的女儿,又有秦宪公的宠爱,同样都有儿子,他认为立他的儿子秦出子继位最好,所以,他一方面联络三位顾命大臣,一方面以周天子的天威向朝野施压。而且,这三位顾命大臣也看到了秦武公年龄稍大,也比较知事,他如果当上国君,三个人的权利就会被削弱,他们内心的想法就跟王姬不谋而合。

就这样,在双方心照不宣的妥协中,三位顾命大臣把秦文公托孤的事忘到了九霄云外,当他们秘谋串通夺取王位的时候,老实的鲁姬和太子还在做着继位的美梦,等他们将娘俩赶出朝野的时候,娘俩还没明白是哪里出了问题,流落荒郊野外成了普通百姓。

偷鸡不成蚀把米下一句(解读1句民间俗语的含义)

事情本来是皆大欢喜的结局,让三位大臣没想到的是,这个王姬并不是省油的灯,由于是双方妥协达成的结果,王姬只能和儿子享受王位的待遇,却不能行使治理秦国朝政的权力。王姬当然不想受制于三人,既然她是周王室的公主,自然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看到三位顾命大臣还像对秦宪公一样为所欲为时,她就想到了才五岁的儿子将来掌权的艰辛。为此,她暗中培植亲信,等待时机准备将三人一网打尽。

但王姬毕竟涉事太浅,哪有三位大臣齐心做局厉害?秦文公当初能选他们辅佐秦宪公,自然说明这三人非同一般。因此,当王姬在暗中搞小动作的时候,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他们三人耳朵里,三父尤其暴跳如雷,他找来弗忌、威垒商量说,既然王姬不仁,休怪我等不义,当今之计必须先下手为强,不能坐以待毙。

偷鸡不成蚀把米下一句(解读1句民间俗语的含义)

为了自保三人统一了思想,一方面安排人到郊外去找撵出去的秦武公回来当王,一方面又安排人暗中观察王姬母子的动静。有一天,王姬在宫中呆得发闷,想带着儿子到郊外散心,消息传来,三人窃喜,这正是除去王姬母子的大好机会。于是,三父假装亲自安排好保护王姬母子的护卫,实际上挑选了一些老弱伤残陪同,根本没有战斗力而言。另一边迅速安排亲信化装成打劫的强盗提前埋伏在王姬散步的沿途。

当王姬领着才满十一岁的秦出子来到郊外一处地方时,眼前山青水秀景色迷人,她不觉松开了拉着秦出子的手,独自欣赏美景风光去了。见时机到了,埋伏在路边的亲信一哄而上,砍的砍杀的杀,可怜秦出子来不及叫喊就命丧黄泉,随行的卫队也死伤殆尽。当王姬发现儿子死了时,吓得面如土色,只得偷偷逃回平阳城。而此时,三父已经将秦武公拥立为新君,正在城楼上等着王姬。

偷鸡不成蚀把米下一句(解读1句民间俗语的含义)

当王姬向三父哭诉秦出子遭遇强盗偷袭,要求打开城门放她进去时,三父却大声说道:既然秦出子死了,秦武公也已经继了位,我们就放你一条生路,自行回娘家去吧。直到此时,王姬才如梦初醒,想不到自己想置人于死地,反过来却遭人暗算。王姬回到周王室,周桓王心里也清楚都是女儿自找的苦吃,而且他也无力向秦国讨要说法,此事只好就此作罢。

但让人欣慰的是,秦武公继位虽然也是个十几岁的少年,但他却从被撵出宫门那天起就立下了决心,秦出子弟弟的死更是让他看到了三个大庶长的险恶用心,在他继位第三年,设计将三人砍死,总算结束了秦国近二十年有君无权的混乱状况。

偷鸡不成蚀把米下一句(解读1句民间俗语的含义)

从上面记述的王姬乱政一事可以看出,这起为了一己私利而进行的权势交易,最终都没有好的结果,三位大庶长也断送了一世英名。尤其是王姬,本来完全可以凭借周桓王的天子之威做一个贤惠的王太后,却因为野心膨胀而断送了儿子的前程和性命,真是应了那两句成语:偷鸡不成蚀把米,赔了夫人又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