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记网 > 社会 > 正文

​济公活佛除了当过降龙罗汉外,还当过这些罗汉,你知道其中几样?

2025-03-21 19:29 来源:促记网 点击:

济公活佛除了当过降龙罗汉外,还当过这些罗汉,你知道其中几样?

众所周知,济公活佛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高僧,在中国的佛教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形象在民间广为流传,破衣烂衫的样子深入人心,数百年来成为老百姓们非常欢迎的高僧形象。在现在流行的济公故事中,都将济公设定为十八罗汉之首降龙罗汉转世,这个设定在小说、评书、戏剧和影视剧中都被广泛的采纳。但很少有人知道,在济公成为降龙罗汉之前,他已经被塑造成其他的各种罗汉形象了,在数百年间几易设定。下面便将济公成为罗汉的演化史一一道来,看看他是如何成为降龙罗汉的。

济公是浙江台州天台县人,家里是北宋将门世家,他的祖上李遵勖是宋太宗驸马、镇国军节度使。李家世代信佛,他的父亲李茂春和母亲王氏住在天台北门外永宁村。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无嗣,虔诚拜佛,终得此子。济公出生后,国清寺住持为他取俗名修缘,从此与佛门结下深缘。虽然是官宦世家子弟出身,但因为李家崇佛的原因,济公小时候便受到很大的影响,在父母双亡以后,他便进国清寺拜法空一本为师。后来他到了杭州灵隐寺拜入高僧瞎堂慧远的门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济,老百姓则俗称他为济公。

济公与普通僧人不同,他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癫僧,所以也被叫做济颠。他不在庙里修行,而是穿着一身破烂袈裟行走江湖,通过看病、施医赠药、扶危济困等各种方式,解决老百姓生活中的困局,所以受到老百姓的爱戴。济公去世后,他的名声越来越大,成为南宋最著名的僧人之一。他在民间云游的故事们各地的文人、说书匠等群体进行了广泛改编和传播,几百年来形成了独特的济公神话故事体系。在这些神话故事中,对于济公设定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说他是十八罗汉之首降龙罗汉转世,这几乎成了老百姓的共识。

实际上在济公刚去世时,他并没有罗汉的说法。他当时是净慈寺的书记僧,虽然因为出身和重修灵隐寺的原因名气极大,但是在佛教内部并没有被认为是数一数二的高僧,所谓罗汉和活佛的说法并不存在。但济公在火花时却出现了异象,据说他火化后舍利如雨,顿时被僧人们认为是高僧,并分配了舍利子带回供养,于是济公渐渐有了神话的色彩。不久之后问世的《如净和尚语录》中便有了将济公和罗汉关联起来的迹象,上面记载如净和尚很推崇济公,写诗赞曰“天台山里五百牛,跳出癫狂者一头。赛尽烟花瞒尽眼,尾巴狼藉转风流。

这首诗颇具禅意,蕴藏着佛教的典故。天台山在中国佛教非常有名,是天台宗的道场,自古以来就有五百罗汉现真身的传说。诗句中提到的五百牛就是五百罗汉,而牛则在佛教中是象征大力和大自在的意思。济公出生的家乡在天台山下,正好与五百罗汉和天台宗的传说相印证。诗句中提到的那一头癫狂者,便是济公,其中隐喻济公是五百罗汉之一转世现真身。但此时的南宋佛教还没有给济公定具体的罗汉名号,只是有着一种意向性的说法。这种状态一直流传了数百年,直到明朝后期小说,《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问世后才有改变。

明朝是中国小说发展的第一个巅峰期,尤其是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问世后,各种神话小说大行其道。《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而且一出现就很快被济公的推崇者们接受。这部小说采集了民间大量的济公神话进行改编创作,算是济公小说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小说作者在书中将济公塑造为金身罗汉下凡转世,这是济公在神话中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神位。金身罗汉在佛教很普遍,一般是木胎金身的样子,算是民间常拜的罗汉之一。他的地位不算高,但是在民间普及度很高,所以很快被老百姓们所接受。

后来又在明晚期通俗文学家冯梦龙的小说集《三教偶拈》中又出现了一篇关于济公的短篇小说《济颠罗汉净慈寺显圣记》。这篇小说中济公的罗汉形象又被修改了,他从原来的金身罗汉,变成了紫脚罗汉。这个紫脚罗汉流传比较久,直到明末清初的小说《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中也还在延续这种设定。而且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对紫脚罗汉进行了更细节的设计,提出了紫脚的颜色是“紫磨金色”。从佛教经典看,紫脚罗汉并不是佛教中的罗汉名称,这完全是作者杜撰的。但是紫磨金的颜色在佛教中却有着特殊的地位,受到很多人的追捧。

在佛教的《涅槃论》中记载,“阎浮檀金有四种,一青二黄三赤四紫磨。”这个紫磨金在其中有着最高的等级,被喻为如来。孔融在《圣人优劣论》中认为,“金之优者名曰紫磨,犹人之有圣也。”可以说紫磨金无论是在佛教,还是在儒家都是非常高档的颜色,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小说作者用紫磨金来形容紫脚罗汉,实际上是将济公从普通的金身罗汉上升到了圣僧的层次。如此高规格的设计,济公在佛教和民间百姓中的地位再度被拉高了。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又有新版本的济公小说处世,这次济公的变化更大了。

之前的小说中对于济公的罗汉来历塑造都是比较模糊的,就算是紫脚罗汉,也是主要做形象塑造,对于罗汉背景和来历都不涉及。而康熙年间的济公小说《麹头陀新本济公全传》中却对济公的罗汉背景加以的描述,里面描写济公的前身罗汉是揭波那光梵尊者,是罗汉堂东偏第一百八十八尊罗汉。这种描写连济公的前世都在进行详细设计了,可见当时老百姓对济公的崇拜已经进入了新的层次。不过从佛教的经典来看,五百罗汉中第一百八十八尊为电光尊者,似乎与小说中也不是一回事,这说明这个罗汉也是作者杜撰出来的。

济公正式成为降龙罗汉,还是从乾隆时期开始的。清朝时候乾隆皇帝钦定了十八罗汉,并且将降龙罗汉和伏虎罗汉作为排名前两位存在。于是降龙罗汉有了官方认定的权威性,受到了民间和佛教方面的认可。于是后来的济公小说中为了迎合官方和民间百姓的呼声,大胆的使用了济公就是降龙罗汉转世这一说辞。这个说辞因为有官方背书,在民间流传很快,不久便统一了民间的呼声。到了清朝光绪年间,几乎所有的《济公传》小说、戏剧、评书中都使用了这一设定,几百年来不断的深入人心,对现代济公作品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济公从南宋的疯癫僧人到清朝的降龙罗汉经过了数百年的变迁,中间几经波折,先后多了金身罗汉、紫脚罗汉、揭波那光梵尊者等一系列的称号。实际上这些还是能够在古籍中发现的,据说还有不少口口相传的罗汉封号,都是民间艺人们为济公所准备的。比如喇嘛教在清朝大行其道后,济公又有了活佛的称呼,就连藏传佛教的僧人们都对其尊敬不已。有了这些被神话的罗汉背景后,济公在民间的声望进入巅峰,成为自南宋以来名声最大,最受欢迎,传奇故事最多,信徒也最为广泛的古代僧人。

从济公故事发展的历史来看,他一步步从凡人疯僧走到了佛教圣僧的地步,完全是民间百姓推动而发展起来的。由于他再世时游走天下,为老百姓付出太多,又甘愿放弃万贯家财,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成为了最具感召力的传奇故事。这种故事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也是他们在面临封建时代的压迫式缓解精神压力的麻醉剂。清朝作为推崇佛教的王朝,对于这样的高僧自然不会忽略,于是两者一拍即合,成就了降龙罗汉转世为济公的传说故事。这个故事至今为止还在不断演变,电视剧、电影、游戏、小说等故事也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