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杂谈 > 正文

​丘成桐怎样学数学最有效,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

2023-04-05 10:47 来源:促记网 点击:

丘成桐怎样学数学最有效,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

2019年10月3日下午,“银河杯·中国西北第八届“史丰收少儿速算大赛”在兰州举行,该比赛因为表现形式猎奇,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

由于速算的特点需要左手配合着大脑同时进行计算,所以在场比赛的245名小学生仿佛在集体完成一次体力 脑力的仪式,左手不停地晃动着,右手不停地写着数字。

丘成桐怎样学数学最有效,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

根据相关老师的说法,有些表现优异的孩子可以在15分钟的比赛时间内完成219道计算题目,不论是加减还是乘除,都可以通过左手配合大脑从高位向低位计算出来。

不过后来得知,其实挥手越夸张的孩子反而水平比较低一点,水平高一些的孩子主要使用心算就能完成。

丘成桐怎样学数学最有效,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

这种充满猎奇意味的速算技巧一经发布,微博就迅速炸开了锅,引发了众多网友的讨论。

丘成桐怎样学数学最有效,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

有些网友觉得这样做对孩子是有一定益处的,因为它的核心是模仿算盘,对于想要学习速算、心算的孩子来说确实非常便捷。

而有些网友则认为,很多家长让孩子学习这样猎奇的速算方法,是为了速算而速算,太过急于求成。要想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让孩子逐渐理解计算原理,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

那么,学习速算真的如前一种网友所说的一样,对孩子有帮助吗?或者说,能有效地帮助孩子提升自己的数学成绩吗?

丘成桐怎样学数学最有效,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

今天,孙小弟为大家请来了西瓜创客的老师——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的Ashley,Ashley通过与上千名学员家长的沟通,总结出了家长们对孩子数学教育上的两大焦虑:

1、孩子算术太慢会不会影响数学方面的成绩?

2、如何真正有效地提升孩子的数学成绩?

下面是Ashley老师针对家长们对孩子这两大焦虑分享的真实案例和心得体会,希望大家认真阅读哦。

01 数学大神也用计算器

“孩子算术太慢,会不会影响数学成绩?”

这是我被问到的最多的问题,也许是大家被某些说法误导了吧。

算术不等于数学啊朋友们,更何况数学也不是谁的算术快谁就最厉害的。算术,只能算数学的其中一个子集。

这个场景我想大家应该不陌生——

上课了,老师给每个同学发放一张算术题卷,50道题,计时开始!算得最快最准的同学,就会得到一些表扬和奖励。

丘成桐怎样学数学最有效,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

小时候,每当我遇到这样的情况,都会特别紧张。一开始还会非常认真计算,但到后面,由于神经崩得太紧,越到后边心里就越烦,最后胡乱填写了一些答案,也不去管它对不对了。

当时,我一度怀疑自己,甚至开始对数学产生厌烦心理。我想,我算得又慢,又容易出错,一定是天生就不是学习数学的料吧。

后面连续大半个学期,我的数学都是班级垫底,我爸发现了之后,专门坐下来和我聊了聊,他告诉我说:学习数学不是只学习算术,计算速度也并不一定等同于数学水平。要不然,我们干嘛发明计算器?人算不就行了吗?

丘成桐怎样学数学最有效,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

因此,到了本科的时候,和朋友出去聚会遇上AA制结账时,或者双十一活动需要计算怎样买更加划算时,我都会很坦然地拿出计算器,很少自己硬算。系外的朋友、同学都觉得不可思议。

再到后来去了哥大,我发现这里的数学学霸也都会用计算器,也都不擅长所谓的心算、速算时,想:还好多年前我爸开导了我,不然我真的就被算术劝退了,接触不到更有趣的数学世界了。

02 一味追求速度才是大忌

其实,不光是这些理工科学霸们在自己学习工作生活中不会心算,诸多厉害的科学家也不擅长心算。

在综艺节目《开讲啦》里边,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教授在节目现场就被一名学生提出的关于计算的问题难住了,丘成桐教授坦言自己不擅长这块计算。

丘成桐怎样学数学最有效,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

在数学界,或者说理论科学界,无数科学工作者终其一生都在某一块领域呕心沥血地钻研,才会取得惊人的成就。而取得这种成就,并不是因为他们能够快速算出答案,而是因为他们拥有不懈的精神和沉淀下去的思维能力。

是的,孩子倘若心算很厉害,那当然很棒,但通过一些技巧提升出孩子的计算速度,并不代表着孩子的逻辑思维、数学成绩就能变得非常好。这就好比修车厂工人,并不是说谁修得最快,谁就最厉害。

提升计算速度,只要接触的题型够多,学会整理分类,套用一些使用技巧,孩子就能做到,但这是计算机最擅长的工作。

丘成桐怎样学数学最有效,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

如今的科技社会,很多简单、重复的东西根本不需要人去做到极致,所以说哪怕你自己计算速度超快,至多上上达人秀节目,并不会因此在社会上得到什么特殊的重用和肯定。

道理很简单——我们人类所具备的核心能力,不是速度、不是力量、更不是存储量,而是发现、创造和即便无法找出答案也能拆解问题,并提出一步一步的解决方案的能力,这才是一种真正的数学能力。

一味去追求孩子的计算速度,并以此为榜样去四处宣扬,这会导致孩子越来越不习惯去思考为什么,这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

比起快速给出答案,深度思考的能力才更加值得我们鼓励与肯定。

03 如何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

那么,该如何培养孩子真正的数学能力呢?这里给大家提两点建议。

1、停止一味地死记硬背;

关于怎样记住知识,方法有很多,最常见一个方法就是理解记忆,不要将单一的知识点“甩”给大脑去强行记住,而是放在具体的、不同的题目中去应用,去拆解,这个也像背英语单词一样,放进句子里去理解记忆、场景化记忆会更好。

2、着重培养孩子思考“为什么”、“怎么办”的习惯。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

比如通过学习以编程 学科 兴趣的组合方式额西瓜编程,孩子通过丰富的场景、趣味的情节、生动的例子,在老师一对一的专业指导下培养自信、发现问题,将各种事件和行为分解,将一个大而复杂的问题分解成一系列小而简单的步骤,在结合孩子兴趣的持续实践中,逐步深化和运用到学校里各学科的知识,并慢慢实现与现实生活的无缝对接,还可以自然而然地释放出孩子无限的创造力。

具体方法由于篇幅太长,我们留到下期再聊,如果你也有什么想说的,欢迎评论区留言~

丘成桐怎样学数学最有效,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

数学很高深,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对数学痴迷,甚至废寝忘食?

经常会有孩子问道:“这么费劲学数学,到底有什么用?”这个时候你看了看周遭的生活,可能并不知道这么回答。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特别棒的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人生,并不是拿来用的

首先我想让你明白,人生并不是拿来用的。这个道理,我用了半辈子才弄明白。

或许,你一碰作业,看到乱七八糟的数字,就烦,会想:“这有什么用呢?”

背了个公式C=2πr,想:“这有什么用?”

解了组一元二次方程,想:“这有什么用?”

证明了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想:“这有什么用?”

在这里,我想告诉你,世上,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一定是要有用的。这个社会,不管是孩子的教育,还是大人的生存,都给我们注入了一种固若金汤的、功利的实用主义思想,让你不由自主地会去发问“有什么用?”这样的问题,而这不单单是你的问题,也是我的问题。

虽然爸爸很难摆脱这种功利主义思维,但使用“金钱至上”的唯一标准来衡量一切的社会价值是有问题的,我想你应该不会像爸爸这样中毒太深,你可以改变这种思维。

每天,走在街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攫取利益的足印,疲惫的眼,焦灼的脸,在这个功用思想甚嚣尘上的世界,追逐着富有物质催生的感官刺激,内心深处却麻木空虚,缺乏幸福感,直到最后死去,终生不知道生存到底是为了什么。

人生最重要的东西,其实大都没有什么用:爱情,正义,自由,尊严,知识,文明,但这些才是与你一身相守的东西,是你生命最重要的存在,会在最灰黯时刻拯救自己。很多人认为这些东西“没有用”,但其实它们才是人生的珍宝,才经得起反复的追求。人生,并不完全是拿来用的。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面对牛顿被苹果砸中后,费劲脑子地思考“苹果成熟了为什么会落到地上,而不是向天上飞?”的情况,一般人都会嗤笑,这个人是个傻子,这只是一种自然现象,想它有什么用?

而真的没用吗?

万有引力直接就撬开了19世纪经典力学的大门,普罗大众却只有在这一定理载入史册时,才瞠目结舌,对此赞不绝口,传为佳话。

同样,现在,在你的眼里,很多看起来没有用的东西,被你拿着铅笔在作业本上使劲画圈圈诅咒、臭骂的数学题,在未来的某个时刻,都会大有用处。《伤心者》一文就为那些数学史上超越时代的伟大嗟叹着,那些被你烦死了的数学字符一次次像魔法般在历史长河里点石成金。

有古希腊几何学家阿波洛尼乌斯总结了圆锥曲线理论,一千八百年后,由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将其应用于行星轨道。

有公元1831年,伽罗瓦创立群论,一百余年后获得物理应用。

有高斯一生,致力于非欧几何,让这无用之学,在一百七十年后,与由之发展来的张量分析理论共同成为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核心基础。

世界沉默着,但它总用时间提点世人,许多“大用”,都是从那些看似无用的智慧之学中衍生出来的,“无用”之中常常隐藏着有用的潜质。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所以,孩子,这智慧之数并非真的无用,它的用处只是在短时间内看不到,或者说只是那些功利的人看不出来而已。

你经常吐槽的那些不起眼的质数,其实是无法计量的独角兽,直接占据着银行的最高机密,成为现代通信加密术的关键一环。当年,也有很多人说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没有用,但引力波的发现就是人类通往太空的关键指数。还有当年的量子力学,很多人认为这是“怪力乱神”,后来却引导了近100年人类顶尖科技的发展,只要是智慧的结晶,一定是有价值的。

数学是一种思维训练

80后大多喜欢韩寒,他桀骜不驯,年纪轻轻就辍学,大骂中国教育,很有个性,也有点思想,说实话,我觉得社会也需要这样的牛虻。但他说的这话:“我们生活中用到的数学估计小学三年级就已经够用了。”我可就不太同意啦。三年级的数学就够你用一辈子,那你对生活是得有多知足常乐?

听到这,估计你那满腹牢骚的小嘴又开始不满了,那些明星数学什么都不懂,还不是活得特愉快,天天到处游山玩水,你懂数学还不是一天到晚忙,根本没时间和我玩?

孩子,是的,冰冰姐现在有钱有名,但你可看到冰冰姐参加《挑战者联盟》,做算术题时,17-8=5?让现场所有人蜜汁尴尬。

孩子,明星也是有烦恼的,他们看到关晓彤能算出数学题,围在身边的鹿晗满眼的羡慕佩服,拥有数学思维在任何时候都是让人高看的。

你别看完成这一道一道计算题,如此乏味枯燥,推理证明那一道一道逻辑题,如此艰难痛苦,这每一步,其实都是对你大脑的一种强有力的思维训练。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思维方式之一,就在于人类懂得运用理性思维去克制自己“非理性”的一面,懂得运用数学去处理生活中各种纷繁复杂的事物。

多少个世纪以来,由于人们辛勤钻研、反复辩论,数学的各种公式与定理已经得到了千锤百炼,其与逻辑推理深深地紧密交织着,大大地增强了我们处理事务的能力。掌握了数学知识的人,就像戴了一副X射线眼镜一样,可以透过现实世界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看清其本质,并将其为己所用。

在蜜蜂筑房中掌握正六角形是最节省材料的建筑结构;在成功学“肯德基上校的1009次失败”的谎言中一眼看穿1009这个精确得吓人数字根本无从推算;在澳门的赌场抑或自家的股票仓位上用着凯利公式玩得不亦乐乎;在出门郊游时,对着镜头巧用黄金分割率拍出朋友圈最高大上的照片……

万物皆数

毕达哥拉斯,乃是世间第一个发现数之美的大神,其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提出了“万物皆数”。在毕老的眼里,数是宇宙的本源,一切事物都与数息息相关,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学和懂得一些数学。

一次,毕老看到一个勤勉的穷人,想教他学几何,于是,为鼓励他学习,毕老说:“如果你能学懂一个定理,那么就给你一块钱币。”这样好赚的生意,这人自然是立马就答应了,可是过了一个星期,这学生却对几何痴迷不已,反而要求毕老教快一些,并且建议:如果老师多教一个定理,他就给一个钱币。所以,毕老很快就赚回了以前给那学生的钱。

孩子,同你讲这个故事是想要告诉你,别怕数学,别看到数字就发困,揉眼睛。学数学其实也可以是一件很有趣、很好玩的事。爸爸希望你能像故事中的那个勤勉的学生那样能开心地学数学,从内心激发起对数学的兴趣,能在整天吃的到圆形蛋糕中,想到在同样周长的平面图形中,圆的面积最大,能在放学回家时,找到一条线段最短的路线。

另外,爸爸,还想借此告诉你,数可能的确不是宇宙的本源,但它却与世间万物都有着密切联系,是各个学科的基础。达芬奇就曾用大量的数学几何原理画出了不朽名画《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古典音乐大师巴赫则用精巧的构思与计算演奏出一曲曲动人的乐章。

所以,每一个学好数学的孩子,都会在各个领域拥有不俗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