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记网 > 社会 > 正文

​混江龙李俊人物原型之一是《风尘三侠》中的虬髯客

2025-04-16 20:29 来源:促记网 点击:

混江龙李俊人物原型之一是《风尘三侠》中的虬髯客

风尘三侠图

梁山好汉混江龙李俊,跟随宋江平定方腊后,诈称风疾,拒绝随宋江入京,带领童威、童猛以及在江南新结识的费保等7人,驾船出海,后来为暹罗国之主,称霸海滨。《水浒传》是在浓郁的悲剧气氛中结尾的,李俊的结局却是一抹亮色,十分鼓舞人心。

舒淇扮演风尘三侠之红拂女

何心在《水浒研究》说:“《水浒传》的故事,并非全出虚构,在正史、野史及宋人诗文集中,都有述及宋江等三十六人的事迹。”王利器在《水浒真人真事》一文中指出:“这些具体人物和具体的事实,不一定在宣和三几年间才有,整个的宋代历史阶段都有,甚而可以说不一定整个的宋代历史阶段才有,整个的中国三千年封建社会历史时期都有。”李俊人物形象也非《水浒传》作者完全虚构而成,而是在一定的原型基础上,利用很多素材加工创作而成。

卫公之兵法,半乃虬髯所传耳

李俊人原型之一,是《虬髯客传》中的虬髯客。

《虬髯客传》初名《虬须客》,最早见于唐代杜光庭《神仙感遇传》,现在被改编成电视剧《风尘三侠》。虬髯客是《虬髯客传》中的“风尘三侠”之一,姓张,家资丰厚,有争夺天下之志。然而当他见到李世民之后,认为李才是真命天子,遂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将全部家产留与李靖与红拂夫妇,嘱其以之辅助李世民成就大事,自己则远赴海外,杀扶余国主自立。

混江龙李俊

首先,李俊与虬髯客外貌特征和气质神采的相似。虬髯客“中形,赤髯而虬”,李俊的外貌则是,“身材长大,浓眉毛,大眼睛,红脸皮,铁丝般髭须,铜钟般声音”( 第109回)。虬髯客最显著的相貌特征是“赤髯而虬”,其称呼即来自于此,李俊“髭须垂铁线”、“铁丝般髭须”,胡须也极有特色。《虬髯客传》和《水浒传》都用胡须来强调二人相貌特征。虽然“赤髯而虬”和“铁丝般髭须”不一样,但和李俊同霸揭阳岭的催命判官李立 “赤色虬须乱撒,红丝虎眼圆睁”(第36回)。李立、李俊二人形象合体,就是虬髯客。

忽有一人,中形,赤髯如虬,乘蹇驴而来。投革囊于炉前,取枕欹卧,看张梳头

神态上,虬髯客虽然是中等个子,但气质非凡,“有龙虎之状”。李俊相貌堂堂,身长八尺,声如铜钟,加上“混江龙”的响亮绰号,手下有二童和李立,一出场就有股领袖气质,有龙虎之状。征方腊时李俊、童威、童猛三人侦察敌情,在榆树柳庄落入费保等4人之手,那4个好汉听李俊等3人说了一番话,互相觑道:“这个为头的人,必不是以下之人。”(113回) 从侧面描绘了李俊声势不凡,气质超群。

风尘三侠图

其次,身份的相似。虬髯客与李靖夫妇相识之时,随身携带一囊,内装人首与心脏,“却头囊中,以匕首切心肝,共食之。曰:‘此人乃天下负心者也,衔之十年,今始获之。吾憾释矣。’”李俊和李立同霸揭阳岭,李立开黑店卖人肉包子,颇为相似。

天寿星混江龙李俊

最后,结局相似。虬髯客志向宏远,欲统一国家,为此集聚财富,笼络人才,并非常留意世上英雄,从中判断潜在对手。当他一睹李世民的风采已后,确认他才是真命天子,“为之心死”。不过为谨慎起见,他请“道兄”对李世民进行了进一步的考察。“道兄”作出“此世界非公世界也。他方可勉图之,勿以为念”的总结后,毅然决定及时退身,不做无谓抗争,将巨额资财留给李世民,助其成功,自己则远赴海外,另作他图。虬髯客远赴海外之前,告诉李靖、红拂夫妇:“此后十年,当东南数千里外有异事,是吾得事之秋也”。后来,东南蛮入奏曰:“有海船千艘,甲兵十万,入扶余国,杀其主自立。国已定矣。”李靖“心知虬髯得事也。归告张氏,具衣拜贺,沥酒东南祝拜之”,即虬髯客带兵占据扶余国,做了国王。

风尘三侠图

平定方腊之后,李俊拒绝跟随宋江入朝,诈称风疾,请求留下童威、童猛兄弟照看自己,事实上去跟费保等人相会,以践前约,“都在榆柳庄上商议定了,尽将家私打造船只,从太仓港乘驾出海,自投化外国去了,后来为暹罗国之主。童威、费保等都做了化外官职,自取其乐,另霸海滨。”(第119回)

公心知虬髯得事也。归告张氏,具衣拜贺,沥酒东南祝拜之

结局是虬髯客和李俊最为相似的地方,也是《虬髯客》为李俊故事原型最重要的根据。袁无涯评李俊曰:“看李俊如此一种热切肚肠,怜惜英雄,便是太湖结义根本,可自作扶余王。”又评阅:“李俊释贼将,缚元凶,皆有大作用,真虬髯之流。”说明他已经注意到虬髯客和李俊的人物故事有相似之处。郑振铎也注意到了《虬髯客》与李俊故事的渊源关系,说《虬髯客》“所写的海外为王的事,后来陈忱的《后水浒传》所叙的李俊称王事,似即本于此”。

适东南蛮入奏曰:“有海船千艘,甲兵十万,入扶余国,杀其主自立。国已定矣。”

参考文献:

[1]冯尕才.《水浒传》混江龙李俊人物原型考[J].菏泽学院学报,2016,3.

[2] 施耐庵,罗贯中著.凌赓,恒鹤,刁宁校.容与堂本水浒传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 陈曦钟,侯忠义,鲁玉川辑.水浒传会评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4] 何心.水浒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5] 王利器.水浒真人真事[J].水浒争鸣,19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