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记网 > 社会 > 正文

​在农村为啥冬天要“数九”御寒,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会数吗?

2025-04-02 13:45 来源:促记网 点击:

在农村为啥冬天要“数九”御寒,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会数吗?

小时候在农村老家,每年一到寒冬腊月,总听到有些大人们问到现在是几“九”了,于是旁边就有人回答道:“四九了”,怪不得这么冷,原来是“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作为小孩子的我们表示一脸蒙圈,不过每年都听到有人数“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八十一,穷人受罪毕;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数的次数多了,也便记住了,但依然似懂非懂。

关于这个问题,作为小孩的我们也问过大人,啥意思啊?为什么要这样数,从什么时候数起啊?为什么数这个还能知道什么时候冷,什么时候暖和?大人们也没能给出一个很明确的答复,但终归知道这与气候有关。后来记得好似在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中看到过介绍,原来是从冬至数起啊!但依然还是没能弄懂一些问题,比如说为什么是“数九”,而不是“数七”、“数八”呢?

“九”在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中,是一个极限数字,意味着事物的终结,且与“久”谐音,于是人们认为“九”这个数字是一个吉祥和神圣的数字。而任何东西达到“九”这个极限以后,就要重新归零,从一开始,所以有九九归一之说。“九”实际上是人们赋予它更多的文化内涵,“九”意味着尊贵,意味着极致,所以才有皇帝要穿“九龙袍”、“天分九重”的说法。在民间,人们自然把“九”当作极限来看,九九八十一天都过去了,天气冷到一定极限,那就应该暖和了,“冬天到了,春天就不远了”,就这意思。

为什么要“数九”,古时候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遍老百姓来说,冬天之冷,冷得刺骨,因为以前没有暖气,没有空调,而且御寒物资极度匮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缺衣少粮是常事,一到冬天,冷得受不了,所以人们希望寒冷的冬天早一天过去,温暖的春天早一天到来。于是人们只要冬至一到,便有点害怕这冰天雪地的冬天到来,一是没有衣服御寒,二是没有粮食吃。这样的天气让人“度日如年”,天天数着数过日子。

这样数日子,从精神层面上来说,可以起到一种精神寄托作用,每数一天,就说明天寒地冻令人生畏的冬天就少一天;从生活层面来说,可以起到一种消遣的作用。为了在啥事都不能干的大冬天能有点东西打发日子,人们创作了“数九歌”、“九九消寒图”等歌曲和娱乐游戏。一到冬至以后,一家人围坐火坑边,大人唱着“数九歌”,小孩子画着“消寒图”,无聊而漫长的冬季就过去了。后来这种“数九”习俗便形成一种文化传统被继承了下来,所以最冷的冬天才被称之为“数九寒冬”。在今天,在很多农村,人们依会在冷得受不了的时候冷不丁来一句“今儿到几九了”、“三九四九、冻死猪狗”。

为什么“数九”能知道天气冷暖呢?因为从冬至开始起,分别有小寒、大寒两个节气最冷,而过完这两个节气,立春就要开始,也就要进入春耕的大忙季节,天气就不会再冷了,所以有“小寒进腊月、大寒又一年”的说法。从冬至这天开始数,小寒正好在“一九二九”之内,小寒天气冷得连朋友之间相互打招呼都懒得伸出手来,于是有“一九二九、相唤不伸手”的讲法。

而大寒则在“三九四九”之内,这时的天气因为寒潮南下,全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极寒天气,天空寒风呼啸,地面积雪不化,透骨奇寒,如果不注意给牲畜防寒,则会将牲畜冻死,所以是“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但不过任何东西都有其两面性,如果没有这透骨奇寒的“三九四九”,也就不会有来年的五谷丰收,因此民间有句谚语叫做“大寒不寒,人马不安”。

而大寒过后,就是立春,这正好是“五九六九”期间,立春后天气就要暖和了,小寒不如大寒寒,大寒之后天渐暖,天一暖,柳树就要发芽了,所以叫“五九六九,隔河看柳”。“立春”一过,被冰冻了一整个冬天的河流就要就要冰雪融化开流起来了,所以叫着“七九河开”。春天一来,南飞的燕子就要归来了,叫“八九燕来”。而“八九”一过就到了惊蛰,九九八十一天的数九寒冬就意味结束了,忍够了一冬天的寒冷,人们受罪的日子该结束了,于是叫“九九八十一,穷人受罪毕”,再加一个一九,那就应该是耕牛遍地走的春耕备耕大忙季节了。

文|山魈

点击关注农记,聊点咱农村人的那点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