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记网 > 社会 > 正文

​高陵洞箫传承人胡永汉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高陵非遗还有这些!

2025-03-16 20:01 来源:促记网 点击:

高陵洞箫传承人胡永汉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高陵非遗还有这些!

近日,

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

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正式发布啦

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陵区

洞箫音乐(高陵洞箫)传承人胡永汉

光荣入选

今天小编将带着大家

一同走进高陵洞箫

了解非遗文化

在崇尚经典传统文化的今天

很多几乎消声灭迹的传统乐器

在一起出现在街头巷尾

而在咱们三秦大地

古老的乐器更是数不胜数

洞箫就是其中之一

而最出名的洞箫演奏,就是高陵洞箫

高陵洞箫艺术

是在继承民间传统管乐演奏技巧的基础上

通过胡学忠、胡道满两代艺人的不断创新

胡永汉、胡天民的传承发展

吸纳秦腔、曲子、关中道情

等姊妹艺术精华的部分

而独创的洞箫演奏技法

以“双音代唱、喉音、上颚音、颤音、滑音、打音”

为主要演奏技巧而享誉乐坛

高陵洞箫在洞箫技艺上

能用洞箫充分的表达秦声,传达秦韵

所独创的“双音代唱”和“喉音”两种吹奏技法

丰富了中华音乐文化宝库

“双音代唱”吹奏法

是把秦腔唱法的彩腔唱声和箫吹

奏运气巧妙融合在一起,然后注入箫管

而发出的音乐效果,使洞箫低沉的声音突然放大

让听者产生错觉,如唢呐浑厚响亮

形成多支洞箫合奏的希声

又恰似梆笛声和板胡声一样豪迈粗犷

具有强烈的穿透震撼力

喉音就是在吹箫的同时,喉咙同时发声

“吼”唱一个旋律,与箫声形成和声

给人一种边吹边唱的感觉

变传统的低沉、苍凉、绵长的演奏为

宏亮、明快、欢乐的演奏

其箫音婉转悠长、醇厚有力、圆润清扬、美妙动听

2009年7月18日

奥地利科学院声像档案馆

鲁道夫•勃兰登馆长到高陵考察

对高陵洞箫的演奏技艺给与极高的评价

并决定将“高陵洞箫艺术”收入

世界最具影响的奥地利科学院声像档案馆

高陵洞箫艺术也被作为

文化艺术的瑰宝收入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陵洞箫申遗成功

以及洞箫收到良好的保存

流传至今

离不开

高陵区对非遗工作的努力

今年以来

高陵区

继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挖掘与保护

当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开展了多项工作

01

挖掘项目和保护内容

配合2018年春节文化活动,首届“农民节”活动,对西营战鼓进行了深入挖掘和保护,出资18000元进行了重新的排演包装。

为完成2018年市级非遗项目的申报,走访挖掘了“叶雕技艺”、“渭河放河灯”、“吉兆春皮肤病制药技艺”、“西营战鼓”表演艺术等4个项目,作为2018年市级非遗项目申报的内容。

配合2018年春节文化、首届“农民节”活动,排练包装“桑家龙灯”、“药惠竹马”、“放河灯”等非遗项目,组织参加了各类文化活动。出资5万余元,对这几个项目进行了挖掘保护。省级项目“关中木轮大车制作技艺”受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重视,2018年1月15——17日,2018年4月4日至6日,派研究院李斌两次来高陵调查研究大车制作的深度内涵。推荐我区的省级非遗项目“南茂号”辣子酱、酱腌菜制作技艺在2018年春节期间在大明宫遗址公园进行非遗产品展演。02

非遗项目的深度保护目标

2018年3月份起,组织创作人员对全区能够体现年味的非遗项目“桑家龙灯”、“药惠竹马”、“西营战鼓”、“洞箫音乐”、“放河灯”、唢呐演奏等项目进行梳理、统筹,重新组织包装,编写了大型情景剧“渭水谣”,并对项目进行综合安排,有机串演,争取在2019年春节及农民节活动中进行了演出。目前《渭水谣》剧本已写出了具体的脚本以及实施方案。

2018年3月,组织专业人员,对西营战鼓进行了重新的包装和排练,通过对两项目的综合编排,力争使我区的非遗项目从自我传承,向文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走文化产业的道路。

除了高陵洞箫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外

我们大高陵还有什么非遗项目呢?

让我们一同走进

“非遗小课堂”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高陵花灯纸扎技艺

相关简介

高陵民间花灯纸扎,是用竹篾扎制造型,用纸裱糊着色而成的花灯造型艺术,通体不用一件现代化材料,是原始的、原生态的民间纯手工花灯纸扎技艺,材料低廉,简便易求。

高陵曲子

相关简介

高陵曲子主要分布在高陵县姬家管委会枸杞赵村、药惠管委会中王村、张卜乡原后村。高陵曲子简单易行,不讲究舞台,不追求灯光,七八个人,扎个堆,围个滩,手执二胡、三弦、四页瓦、板胡等自制乐器,便可自伴自唱,是流传在陕西省民间的原生态的以坐唱为主的传统曲艺形式。

船张芯子

相关简介

高陵船张芯子社火正是芯子社火的一种,春节期间要挑选4一5岁的孩童装扮戏剧中各种人物,固定在铁芯上呈现惊险优美的造型,一般一个芯子表现一个剧情或寓意,如关公、赵云、大秃和尚戏柳翠、王宝钏飘彩、屠夫、状元等人物。远远望去,一个个戏剧中的人物仿佛在半空中漫步,惊险壮观。

韩氏骨外伤正骨技艺

相关简介

韩氏骨外伤正骨技艺,起源于清同治年间,至今已四代传承。韩氏骨外伤治疗药组全部采用民间传统中草药秘制而成,骨外伤治疗以中医手法和药物相济,通过拔伸、推摩接茬、复位、小固定,内服外敷家传自治的接骨散、活血散(1号、2号、3号),活血消肿止痛膏治疗各种骨外伤,运用独特的接骨正骨按摩技艺,利用因势利导的保守疗法,治疗骨外伤不开刀,不手术,内服外敷,辨证施治,治愈效果好,是一种简便廉验的民间传统医疗方法。

关中硬木轮大车手工制作技艺

相关简介

木轮大车制作技艺是一种以木轮大车的制作技艺为基本的工艺/木轮大车看似粗重简单,其实很难了解它的结构和其中的一些制作上的技巧奥妙。

木轮大车制造技术要求很严格。大车必须由专业制造大车的木匠铺造。木匠还需要铁匠配合。技术要求高,做工精细、复杂。车轮圆直径为四尺,用料特别严格。

南茂号酱腌菜、辣子酱制造工艺

相关简介

"南茂号"酱腌菜、辣子酱制造工艺于2016年。据史料记载,明清之际以生产加工糕点甜食和酱菜腌制的生产工厂南茂号在这儿诞生。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第三代传承人马忠仁的次子马杰继承了父亲的手艺,组建了溢香园蔬菜加工有限公司,扩大了南茂号酱菜、辣子酱的制作工艺,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商标,使原来南茂号产品不足十种已发展为两大菜系,六个门类,三十五个品种。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高陵扎花

相关简介

高陵扎花是一种刺绣和布艺相结合独特的传统工艺形式,它的一些品种和技法在陕西省范围内极为罕见。从研究其现存的实物外形和内涵来断定,最早可溯源到西汉。由于高陵所处的独特的历史地理位置,高陵扎花形成了具有典型关中特色的民间流派和宫廷流派两大派别。她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是当地农耕文化的产物。

药惠竹马

相关简介

药惠竹马,其起源于明末清初,已传承400余年,常在春节及重大庙会时演出。其主要表现历史战争场面,内容有《古城会》《三战吕布》《三国演义》《收三仙》《龙凤呈祥》等。表演时场地内硝烟弥漫、战旗翻飞、口哨急促、马铃叮当,气氛紧张刺激,颇有"三五步走遍天下,一杆旗百万雄兵"的气势。

高陵剪纸

相关简介

高陵剪纸多以传统的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神话传说、戏剧人物、十二生肖、福禄寿喜、五谷六畜等为题材。受古代艺术的影响,被勤劳朴素的剪纸艺人承袭下来,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汉代的画像石和唐宋的雕塑、绘画,被代代相传、不断创新,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清代和民国,高陵剪纸广泛地在全县流传,423个自然村中,村村都有剪纸能手,户户都有贴窗花的传统习惯。适逢婚嫁喜庆,家家窗户、门楣、顶棚、灯笼、神龛、枕头、鞋帽、肚兜、衣服,甚至连牲口圈里都贴上了喻意深刻的剪纸,把农家装点得春意盎然。

关中场畔农具手工制作技艺

相关简介

场畔工具的制作,就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实践里中不断地总结实用性中,逐渐形成并固定的一套专用工具。而制作这套专用工具的技艺,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更迁移,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其遗留的器具,成了农耕博物馆的陈列器,尽而递增到文物的行列,其制作技艺与辅助人类进步文明的一面逐渐被它的物质性所代替,仅仅成为一种农具的符号。所以挖掘、整理、记录制作技艺已成为当务之急,这也是它的价值所在。尽管制作的技艺过程失去了实用性,但是它的制作过程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是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

关中蒸笼手工制作技艺

相关简介

传统的蒸笼均以毛竹制作,采用竹片绑接,因为材料坚硬且结实,竹片比较厚,所以都必须把毛竹祛除部分厚度,留下5-6毫米左右的竹篾作为主要材料,从取材、劈竹、编织、钻孔、刨平……没有耐心和娴熟的基本功,可做不出上好的蒸笼。以制作一只直径60厘米的蒸笼为例,先后要经过盘制腰箍、编织底座、绑接竹篾等30道工序,一位有经验的匠人要花上半天时间,才能制作一套好的蒸笼。

桑家龙灯制作技艺

相关简介

桑家龙灯,2016年被西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起源于明代,是由先祖桑海山进行了综合性的总结而演绎的一门民间技艺,在桑姓人家世代相传至今。人们用舞龙的形式托化吉祥,风调雨顺,四季丰收,表现了人们对生活美好期盼的欢悦心情。

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程家旱船

相关简介

高陵区坡吉村的程家旱船,起源于明末清初,是高陵区的非遗保护项目。

西营锣鼓

相关简介

西营锣鼓,2008年6月12日被高陵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起源于周代,系周赧王的军队遗留下来的军鼓,当地人叫周朝战鼓。周朝战鼓分催战鼓、督战鼓、凯旋鼓三部分。催战鼓以"密"见长,紧锣密鼓,密不透风,能让人感受到战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军人的作战意识;督战鼓强调"力量和持久",充分表现战场上你来我往的厮杀状况,以鼓舞士气奋勇直前为基调;凯旋鼓表现的是胜利回营的状态,鼓调不紧不慢,显示了士兵不懈怠不松弛的心态。

高陵花馍

相关简介

陕西关中地区有一种制作奇特,风味别致的古老食品,叫做石子馍,也叫干馍。由于它历史悠久,加工方法原始,因而被称为我国食品中的活“化石”。石子馍是用烧热了的石子作为炊具烙烫而制成的馍。它油酥咸香,经久耐放,因此很受人们的喜爱,就连外宾吃后也大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