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生活 > 正文

​知天命代指什么年纪,40而不惑50知天命60岁70岁80是什么?

2023-08-06 17:37 来源:促记网 点击:

知天命代指什么年纪,40而不惑50知天命60岁70岁80是什么?

40而不惑50知天命60岁70岁80是什么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

六十花甲,

七十古来稀,

八十、九十耄耋、

一百岁期颐之年。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岁。耄,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老人。

原文是:出自《论语·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是: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为政》。

然而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易经的奥秘中曾讲说,这几句的话的另一种意思:”在人的十五岁时候决定学习的方向,三十岁的时候确定一生的原则,四十岁的时候对人生的目标不再动摇,五十岁的时候明白命运是自己造就的,六十岁的时候广泛听取多种意见,这样到七十岁的时候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就绝对不会做出逾矩的事情。

扩展资料

论语 为政:

《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40而不惑50知天命60岁70岁80是什么

指岁数的,而立,不惑,知天命,是什么意思

1、周岁:按照中国人摆周岁宴的习俗,周岁是指一周岁。

2、而立:因为“三十而立“,指三十岁。

3、不惑:因为“四十而不惑”,指四十岁。

4、知天命:指五十岁,意思人活到了半百的岁数,就对世间的事有了大概的了解,相信命运了。

5、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六十年成一周,指六十岁。

6、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就很稀奇,指七十岁。

7、耄耋:因“八十九十曰耋”七十曰耄”,指八十岁或九十岁。

8、期颐:因”百年曰期颐”指百岁高寿。

指岁数的,而立,不惑,知天命,是什么意思

什么叫知天命年纪

知天命之年指的是在50岁到59岁这个年龄段,意思是: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

过了知天命的年纪什么意思

知天命的年纪是指人的年龄过了50岁以后。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形容一个人不同的年龄段各种生活状态的写照。比喻三十而立指的就是三十岁以后就要开始创立自己的家庭与事业。四十而不惑,指的是四十岁以后由于人生阅历的丰富,看事做事都要有自己决策而不应总怀疑自己的能力。五十知天命是指人到了五十岁后人生已经过了大半,已经可以预知到这一生来到这世界上究竟是做什么事情的,故称知天命。

知天命代指什么年纪,40而不惑50知天命60岁70岁80是什么?图3

50岁知天命什么意思

知天命,亦称作知天命之年,知天命的意思是懂得天命,多指学有所成。今用知天命或知天命之年指人到了五十岁的年龄。

语出自《论语·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矩。”

上文可译作: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学有所成);四十岁时遇到事就不会迷惑;五十岁时懂得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清楚理解听到的话);到了七十岁能达到顺着心愿做事,而不会超越社会所认同的规矩

周岁、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分别对应的年龄是多少

首先古人没有“周岁”的称谓。

“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则分别对应为

“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八、九十岁、百岁”

古人对一岁以内的小孩子,有分阶段的称呼:

一、幼年

(一)1岁以内

度:小儿初生之时。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二)1 至10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始龀[chèn]:男孩8岁,女孩7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九龄:9岁。指数之年:9岁。黄口:10岁以下。幼学:10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外傅之年:儿童10岁。

二、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岁。二八:为16岁。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加冠:指男子20岁。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另外对年龄段引用比较有名的是孔子《论语》中提到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